“状元笔记”的风靡和翻译小组的稳定运作,如同两条涓涓细流,为夏小雨持续积累着资本。但她骨子里那份属于末世灵魂的危机感,促使她不断寻找更多元的收入来源,将根基扎得更深、更广。校园这片沃土,似乎还蕴藏着未被充分开发的潜力。
契机出现在一个春风和煦的周末午后。她带着牙牙学语的薄夏在宿舍区附近的小花园晒太阳,闻到空气中飘来一阵似有若无、却勾人食欲的油香。循着味道望去,只见围墙拐角处,一个显然是教职工家属的老太太,正支着个小煤炉,用平底锅煎着韭菜盒子,三两个学生围在旁边等着,脸上带着期待。
夏小雨心中一动。**吃!** 这是人类最基本、也最永恒的需求。相比于笔记和翻译针对的是特定学生群体,“吃”的受众几乎是全校师生。而且,目前校园内除了几个口味单一、过了饭点就关门的大食堂,几乎没有任何补充性的食品供应。学生们晚上自习饿了,周末想打打牙祭,除了去校外遥远的国营饭店,几乎没有选择。
一个想法迅速在她脑中成型:利用空间灵泉和产出,制作一些简单、美味、便于携带的小吃,在校园内进行小范围售卖。
目标明确后,她开始冷静地分析可行性。首先,是品类选择。不能太复杂,要便于操作和携带;要具有普适性,南北口味都能接受;还要能突出她独有的优势——灵泉带来的极致口感。
她最终锁定了两样:猪肉白菜馅饼和五香卤蛋。馅饼荤素搭配,饱腹感强,热食冷食皆可;卤蛋则是极佳的营养补充和零食,保存时间也相对较长。
接下来是原材料。猪肉和鸡蛋需要在外采购,但面粉、白菜以及卤制用的香料,她完全可以动用空间资源。她悄悄在空间那小块黑土地上种植的小白菜,在灵泉滋养下,长得格外水灵清甜,几乎没有普通白菜的土腥味。用灵泉水和面,面团格外柔韧有弹性。甚至卤汁,她也尝试加入了少量灵泉水,使得香料的味道融合得更加醇厚,渗透力更强。
第一次试验在吴老师小院的厨房里秘密进行。当混合着灵泉猪肉白菜馅的饼坯在刷了薄油的锅里煎得两面金黄,发出“滋滋”的诱人声响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浓郁肉香混合着面食的焦香瞬间爆发出来,连在屋里玩积木的薄夏都抽着小鼻子,咿咿呀呀地指着厨房方向。
夏小雨自己尝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多层,馅料饱满,汁水丰盈,白菜的清甜完美中和了猪肉的油腻,那种鲜美的味道层次,远超她过去吃过的任何馅饼。卤蛋也同样出色,蛋白q弹,蛋黄入味透彻,香料的味道恰到好处,回味悠长。
产品经过验证,下一步是销售地点和方式。她不能像那个老太太一样随意在路边摆摊,太显眼,也容易被驱赶。她想到了学生宿舍区后面,靠近锅炉房的一片相对僻静的空地,那里平时人流量不大,但饭点前后会有学生抄近路去食堂或打水。更重要的是,这里似乎处于管理的灰色地带,偶尔也会有教职工家属在此进行一些默许范围内的小交易。
她选择在周六下午四点左右出摊,这个时间点,很多学生刚结束午睡或自习,容易感到饥饿,距离晚饭又还有一段时间。她用旧木板和两条长凳简单搭了个台子,铺上干净的白色笼布。一个带纱罩的竹篮里放着温热的馅饼,另一个小号的搪瓷盆里盛着深色油亮的卤蛋。她没有吆喝,只是将纱罩揭开一角,让那勾魂夺魄的香气自然弥漫开来。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第一个被吸引来的是个穿着运动服、满头大汗的男生,显然是刚运动完。“同学,你这卖的什么?太香了!”他使劲吸着鼻子,眼睛盯着金黄的馅饼。
“猪肉白菜馅饼,一毛五一个。卤蛋,八分一个。”夏小雨微笑着报价。这个价格比食堂的肉菜稍贵,但绝对物超所值。
“来两个馅饼,一个卤蛋!”男生毫不犹豫地掏钱。
他站在旁边,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馅饼,烫得直呵气,却含混不清地连声称赞:“唔!好吃!太好吃了!这馅儿太鲜了!”
这活广告比任何吆喝都管用。很快,第二个、第三个学生被香气和男生的吃相吸引过来。不到半小时,夏小雨带来的三十个馅饼和二十个卤蛋销售一空!后来者只能闻着空气中残留的香气,失望地向她打听下次出摊的时间。
首战告捷,夏小雨信心大增。第二个周末,她增加了供应量,并且提前用硬纸板写了个简单的牌子“周末小食”,立在摊位旁。
生意愈发火爆。她那独特的美味仿佛有着魔力,不仅吸引了学生,连一些年轻的教职工也闻讯而来。摊位前常常排起小队,成为宿舍区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学们私下议论:
“听说了吗?宿舍后面那家馅饼,绝了!”
“比食堂大师傅做的好吃一百倍!”
“她家卤蛋也特别入味,我每次都要买两个。”
忙碌的生意让夏小雨一个人有些应接不暇。收钱、拿货、回答询问,常常手忙脚乱。也就在这时,她注意到了人群中一个总是静静排队、穿着洗得发白旧军装(非制式)、眼神带着渴望却又有些局促的女生。
这个女生每次只买一个卤蛋,或者偶尔买一个馅饼,会仔细地数出分币,动作小心翼翼。有一次,人潮稍微拥挤,一个男生不小心碰掉了她手里的馅饼,馅饼滚落在地沾满了灰尘。女生看着地上的饼,眼圈瞬间就红了,嘴唇翕动了几下,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蹲下身想去捡。
夏小雨心中不忍,连忙阻止了她:“同学,别捡了,脏了不能吃了。这个算我的,我给你拿个新的。”
女生猛地抬头,脸上写满了惊讶和慌乱:“不,不用,是我自己没拿稳……”
“没事,拿着吧。”夏小雨不由分说,用油纸包了个新的馅饼塞到她手里。
女生握着温热的馅饼,眼眶更红了,低声道:“谢谢……谢谢你,夏学姐。”
她认得自己?夏小雨有些意外。女生低声解释:“我……我是历史系78级的苏晓芸,我买过您的古典文学笔记……写得真好。”她顿了顿,声音更小了,“我……我能不能周末来给您帮忙?我不要工钱,就是……就是能让我偶尔尝尝您做的吃的就行……”
夏小雨打量着这个叫苏晓芸的女生。她身材瘦小,面容清秀,但眉宇间带着一股韧劲,眼神清澈而恳切。夏小雨能感觉到她经济上的窘迫,以及那份想要通过劳动换取尊严的渴望。
一个帮手,正是她此刻需要的。而苏晓芸看起来踏实、懂得感恩,是个不错的人选。
“帮忙可以,”夏小雨沉吟道,“但不能白帮忙。这样,周末下午你来帮我两个半小时,我管你一顿饭,另外每天给你五毛钱的工钱,你看行吗?”她给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厚道的条件。
苏晓芸的眼睛瞬间亮了,几乎是哽咽着连连点头:“行!行!太行了!谢谢夏学姐!我一定好好干!”
于是,夏小雨的小吃摊,迎来了第一位固定员工——苏晓芸。
苏晓芸的到来,立刻让夏小雨轻松了许多。她手脚麻利,心思细腻,负责收钱、打包、维持秩序,让夏小雨可以专注于煎饼和补充货物。苏晓芸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做事极其认真负责,对顾客态度也好。她很快就熟悉了流程,成了夏小雨的得力助手。
在间歇时,夏小雨也会和苏晓芸闲聊几句。得知她来自西北一个贫困山村,家里还有三个弟弟妹妹,全靠她微薄的助学金和偶尔帮人抄写赚点钱支撑。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更加坚韧和懂得感恩。
看着苏晓芸在忙碌间隙,小心而满足地啃着作为“工钱”之一的馅饼时,夏小雨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这不仅仅是雇佣关系,更像是一种互助和扶持。她收获了一个可靠的帮手,而苏晓芸则获得了一份急需的收入和尊严。
“灵泉小食”的诱惑,不仅征服了京都大学学子们的味蕾,为夏小雨开辟了第三条稳定而高效的财源,更让她意外地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情与忠诚。她的校园商业版图,在美食的香气中,变得更加立体和稳固。她仿佛已经看到,那由知识、语言和美食共同构筑的根基,正托举着她,向着更远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