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秘书小王的声音带着公式化的客气:
“侯主任,周副市长明天上午有三场会议,下午要去高新区考察,实在没时间。
您要是着急,我可以把方案先转给他,等他有空了再给您反馈。”
侯亮雯握着手机的指节微微泛白,脸上却依旧挂着笑:
“那麻烦王秘书了,我这就把方案发您邮箱。
要是周副市长有疑问,随时让他找我。”
挂了电话,她将手机狠狠摔在桌上。
又是这样模糊的答复。
她最近总听同事议论,说周副市长这段时间常 “外出考察”,却没人知道具体去了哪里,更不知道是不是跟卫书林有关。
这种 “不知情” 的感觉,让她心里像堵了团火。
不甘心的念头在心里疯长,侯亮雯打开电脑,把方案反复修改了三遍。
特意在 “产学研协同” 部分加了段批注,详细标注了 “可参考卫书林团队公开的无人机测试数据”。
方案发出去的第三天,终于收到了小王的回复:
“周副市长周五下午有空,您可以来办公室面谈。”
侯亮雯立刻订了套新的藏青色西装。
她翻遍了卫书林公开演讲的视频,发现对方常穿这类简洁款式。
又特意去理发店把发型修成了低盘发,连妆容都调整得更淡雅,力求每一处细节都贴近 “可能让周时济多留意的样子”。
周五下午,侯亮雯提前到周时济办公室外面,在洗手间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微笑。
直到确认眼神里的 “恰到好处的恭敬” 和 “专业感” 完美融合,才拎着公文包敲响周时济办公室的门。
门打开时,他正低头看文件,头也没抬:“进。”
侯亮雯轻手轻脚走到办公桌前,将方案递过去,语气放得更柔:
“周副市长,这是修改后的对接方案,其中参考了卫书林教授团队的公开数据,您看看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吗?”
周时济接过方案,翻页的动作不快,目光落在 “卫书林团队” 几个字上时,指尖顿了顿,却没说话。
侯亮雯心里窃喜,正想追问 “您对卫教授的研究方向了解吗”。
就听他淡淡道:“数据引用没问题,但民用技术对接不用特意提卫上校的团队,避免外界过度联想。”
一句话浇灭了侯亮雯的期待,她攥了攥手心,又试着旁敲侧击:
“我之前去 h 大实验室对接,胡教授只说卫教授团队在做核心技术研发,却没提具体方向,您知道他们现在重点攻关哪块吗?
要是跟转化中心能搭上边,我们也能提前做准备。”
周时济终于抬头看她,眼神里没有任何情绪:
“侯主任,今天是谈民用技术对接,卫书林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军方内部规划,请慎重对待。
方案里的资金预算部分,高新区能承担的比例需要再核实,你跟财政局对接后重新报给我。”
他将方案推回给她,语气带着明显的疏离,
“要是没别的事,就先到这里,我后面还有会。”
侯亮雯看着他冷硬的侧脸,心里又气又委屈。
她明明已经刻意贴近卫书林的风格,还主动提对方的成果,可周时济不仅不接话,连关于卫书林的半个字都不肯多透露。
她咬了咬唇,还是不甘心地问:
“周副市长,您最近是不是常去外地考察?不知道有没有关注过无人机相关的科研项目?”
“考察内容属于工作安排,你想考察也可以打申请。”
周时济打断她的话,起身拿起外套,
“侯主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不用过度关注其他领域的事。”
说完,他径直走向门口,没再给侯亮雯开口的机会。
侯亮雯站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手里的方案几乎要被捏皱。
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连卫书林和周时济的半点动向都摸不到,更不知道两人到底有没有关联。
“就算不知道他们的动向,我也要比卫书林更懂技术,更懂成果转换。”
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低声说,随即联系了一家培训机构。
报了无人机技术的速成班,又托人找了一大堆行业前沿报告,熬夜啃了起来。
她不信,自己连 “靠近周时济” 的机会都争取不到。
几天后,她拿着新整理的 “无人机技术学习笔记”,再次预约了周时济的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