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清晨,h大智能飞行实验室的灯比往常亮得更早。
人到齐后,会议就开始了。
书林直入主题。
“跟大家同步下,今年我军理工那边的授课任务会比较重,可能没办法经常回实验室盯进度。
所以今天要把未来一年的研发核心需求明确下来,咱们按计划推进。
我希望一年后能看到五个关键成果:
第一,复杂天气下的目标识别精度稳定在98%以上,误识别率控制在0.5%以内;
第二,续航时间突破12小时,实现5架无人机自主协同作战,协同响应延迟不超过0.3秒;
第三,全环境抗干扰能力达标,高强度电磁干扰下通信中断时间不超过1秒,飞控无故障运行率99%;
第四,区块链加密全链路覆盖,数据存储、传输、访问全环节加密,未授权访问拦截率100%;
第五,载荷与机身高效适配,侦察、打击载荷综合重量≤8kg,不影响飞行性能。
大家有什么资源需求会后找晓宁登记,一年后我要看到成果。”
“卫上校放心!
区块链加密我会跟通信组紧密配合,保证三个月内完成野外环境测试,半年内实现全链路覆盖!”
小陈率先表态,眼神里满是干劲。
李新民也跟着点头:“我们算法组会加快目标识别模型优化,争取早日达到98%的精度要求。”
大家纷纷表示,请卫上校一年后验收成果。
书林笑着回应:
“有大家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后续实验室的日常协调交给晓宁,每月月底她会汇总进度给我。
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或者任何需求,也让晓宁统一收集后同步给我,我会尽量抽时间跟大家沟通。
另外,所有涉及今天会议内容的资料,包括进度表、技术参数、设计图纸,都要加密存储,仅限参会人员查看,绝不能外传。”
会议开了一个多小时,从阶段性目标到跨组协作细节,书林都一一敲定。
会议结束后,书林回到办公室。
随手拿起光学教材,夹着书签的页面上,激光制导误差分析的公式旁写满了推导注解,连页边空白处都画着光路模拟图。
接下来的半个月,她几乎把自己焊在了实验室与宿舍之间。
白天盯进度,小到载荷集成的螺丝型号,大到气动布局的风洞参数,都逐一确认。
大家的头发丝都感受到了卫上校对此次任务的重视。
夜里则埋进光学知识里,笔记本换了两本,有时凌晨想起公式漏洞,会立刻爬起来开电脑验算,连梦里都在琢磨激光测距与战机火控系统的协同逻辑。
这天傍晚,手机弹出周时济的消息:
“忙完没?一起吃个饭,给你带了点东西。”
书林愣了愣,才想起之前答应过请他吃饭还没兑现,回复“十分钟后校门口见”。
简单收拾了下桌面,抓起外套往外走,这是她回来后来第一次踏出校园。
校门口,黑色轿车静候在树影里,周时济倚在车门旁,黑色大衣衬得他身形挺拔。
手里拎着个素色文件袋,见书林走来,自然地接过她的帆布包,拉开副驾车门,“先上车,外面风大。”
车子驶往市区的私房菜馆,路上周时济与她闲聊,问她回家的情况,回来后的情况。
包厢里,菜很快上齐。
周时济给她盛了碗排骨汤,看着她喝了两口,才慢悠悠开口:
“前阵子跟我父亲聊起国防领域的新动向,他说现在不少科研力量都在往‘体系作战’倾斜,要把单一装备融入更大的作战网络里。
你平时研究无人机,对这些军事布局方面的内容,有了解吗?”
书林握着汤勺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向周时济。
她确定自己没跟他提过西部闭关的事,周时济这话,是随口聊聊,还是已经知道些什么?
她心里揣着疑问,语气却尽量平淡:
“我最近看资料,总觉得无人机要发挥更大作用。
不过不能只盯着单机性能,得考虑跟其他装备的配合……
就是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专门的研究方向在做这个。”
周时济夹了块鲈鱼,挑去鱼刺,放在她碗里,语气自然得像在聊家常:
“西部基地正在推进‘体系作战协同研究’吧?你这次去西部可以攻克一下。”
听到“西部基地”“你去”这两个词,书林喝到嘴里的茶险些一口喷了出来。
与此同时,她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他果然知道。
之前她一直犹豫要不要主动提,怕涉密,又怕彼此有隔阂,没想到周时济用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先给了她台阶。
她放下汤勺,紧绷的肩膀放松下来,语气也坦诚了些:
“原来你已经知道了。我本来还在想,怎么跟你说这件事。
这次去西部,确实要扎进体系作战的研究里,一待就是一年多,还挺放心不下实验室的团队。”
周时济点点头,从文件袋里拿出一份打印稿,推到她面前:
“这是西部基地体系作战研究的前期框架报告,里面提到了无人机与战机协同的技术痛点,你拿去看看,说不定能提前理理思路。”
书林拿起报告,翻了两页,发现上面有不少蓝色批注,都是需求,跟她想的差不多,她也正往这方面努力。
书林笑了,笑的自信又张扬。
可是想到想法是一回事,那也得实验室这边按照她计划的那样运行才行。
然后,她的笑容又渐渐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