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的疲惫尚未完全从四肢百骸中散去,正式的大学生活便悄然拉开了帷幕。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高数、线代、c语言……一门门硬核课程接踵而至,让这群刚刚脱离高三苦海的新生们,再次感受到了知识海洋的深不可测。
夜晚的宿舍,成了卸下白天紧张与忙碌的避风港。洗漱完毕,熄了灯,黑暗像一块柔软的幕布落下,将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笼罩其中。白天的喧嚣远去,只剩下窗外隐约的路灯光晕,和彼此清浅的呼吸声。
“唉,今天高数那个极限证明,我听得云里雾里的。”黑暗中,赵磊的声音带着浓浓的挫败感,率先打破了寂静。他是江西人,说话带着点南方口音的绵软。
“可不是嘛,”接话的是东北小伙王浩,他翻了个身,床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我感觉我高中那点老底儿都快被掏空了。这大学课,节奏也太快了。”
米小圈躺在靠窗的上铺,看着天花板上空调指示灯微弱的绿光,没有立刻加入吐槽。他也在消化今天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一种新奇和挑战并存的兴奋。
“米小圈,你小子可以啊,今天课上就你跟老师互动最积极。”睡在米小圈下铺的刘洋开口道。刘洋来自山东,性格沉稳。
“啊?有吗?”米小圈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觉得挺有意思的,跟高中那种刷题不太一样。”
“那是,咱们现在可是在搞计算机科学,前沿着呢!”王浩的语气又恢复了东北人特有的乐观,“不过说真的,哥们儿几个,你们当初为啥报计算机啊?不会都是被‘高薪’忽悠来的吧?”
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
赵磊叹了口气:“我啊,一半一半吧。我们那儿信息闭塞,就觉得学计算机有前途。其实我更喜欢鼓捣硬件,拆个收音机什么的,可惜分不够电子工程。”
王浩嘿嘿一笑:“我纯粹是喜欢打游戏,想着学了计算机,以后是不是就能自己做个游戏玩玩?多酷!”
刘洋的声音很平静:“我家是农村的,就觉得这个专业好就业,能早点帮衬家里。”他的理由现实而质朴。
轮到米小圈了。他沉默了几秒,眼前浮现出李黎那双沉静而坚定的眼眸,还有春游时他们关于未来的那次交谈。
“我……”他组织了一下语言,“我觉得代码挺酷的,能把想法变成现实。而且,未来肯定是数字化的世界,我想参与进去。”他没有提起李黎,但那句“计算机很好,很适合你”的肯定,至今仍是他心底一股温暖的力量。
“可以啊,圈儿,志向远大!”王浩调侃道。
“别叫我圈儿……”米小圈无奈抗议,引得大家一阵低笑。
话题从专业选择,渐渐蔓延开来。赵磊说起他那个小县城唯一一所省重点高中,为了考出来付出的艰辛;王浩描述着东北冬天的严寒和室内的温暖,以及他那个“一言不合就包饺子”的豪爽老妈;刘洋则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麦田和夏夜璀璨的星空。
米小圈也分享了南方小城湿润的空气,老街巷子里的小吃,以及高中时和铁三角一起干过的“蠢事”。当然,他依旧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关于李黎的部分,那是他心底最柔软、最私密的角落。
黑暗中,看不见彼此的表情,只有声音在流动。那些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心事与梦想,在这小小的四方空间里初次碰撞、交织。有对未来的迷茫,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学业压力的吐槽,也有对大学生活隐隐的期待。
“哎,你们说,咱们四年后,会变成啥样啊?”赵磊忽然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憧憬和不确定。
“那必须是人模狗样……啊不,是业界精英!”王浩永远那么乐观。
“希望能顺利毕业,找到份好工作吧。”刘洋的现实主义再次上线。
米小圈望着窗外深邃的夜空,轻声说:“希望……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吧。”
这句话说完,宿舍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却又承载了太多的重量。
“睡吧睡吧,明天还有早八呢。”刘洋最终打破了沉默。
嘟囔声、翻身声再次响起,宿舍渐渐归于宁静。但这一晚的夜谈,像一颗种子,已经埋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自的过往和期许,汇聚于此。未来四年,这间小小的宿舍,将见证他们无数的夜晚,承载他们更多的心事与成长。而这第一次深入的碰撞,仅仅是所有故事的开端。在彼此的鼾声与梦呓中,属于他们的大学生活,正缓缓展开它真实而丰富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