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分日的狂喜之后,是新一轮的、更加磨人的等待——等待录取分数线的划定,等待心仪大学的提档,等待那一纸决定最终去向的录取通知书。这段时间,空气里漂浮的不再是焦虑,而是一种甜蜜的焦灼,仿佛等待拆开一份早已知道是惊喜、却依旧渴望亲眼见证的礼物。
米小圈和李黎的分数,让他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清华,这所李黎从高二起就锚定的目标,已然向她敞开了大门。而米小圈703分的优异成绩,也让他填报的几所顶尖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变得触手可及。他们谨慎地参考着往年数据,反复推敲着志愿顺序,最终在志愿填报系统关闭前,郑重地提交了各自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是在反复刷新招生网站和密切关注各类录取消息中度过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会在班级群里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米小圈和李黎偶尔会交流信息,语气里充满了对彼此的笃定和期待。
当本科一批投档线公布的当天,米小圈几乎是抖着手点开了查询链接。当看到“状态:已投档 — xx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那一行字时,他激动得差点把鼠标扔出去。他立刻截图,发给了李黎。
几乎是在他消息发出的下一秒,李黎的回复也来了,同样是一张截图——状态:已投档 —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两个并排的、象征着成功的截图。他们在手机两端,不约而同地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无比欣慰的笑容。最艰难的一关,他们已经携手闯过。
然而,真正的、具有仪式感的尘埃落定,还要等到那封实体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米小圈接到了邮政EmS的快递电话。他几乎是飞奔下楼,从快递员手中接过了那个印着大学logo的、分量不轻的EmS特快专递文件袋。他的手心有些汗湿,小心翼翼地捧着,像是捧着什么稀世珍宝。
回到家,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中,他用裁纸刀小心翼翼地划开封口。里面是一个设计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礼盒。他深吸一口气,打开盒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折叠端正的录取通知书本身。他轻轻展开,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了右上角那枚熠熠生辉的校徽上。那是一个他曾在官网、宣传册上见过无数次的图案,此刻却显得如此真实而庄重。校徽下方,清晰地印着他的名字、身份证号,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字样。
他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和感动中,手机“叮咚”一声,是李黎发来的消息。没有文字,只有一张图片。
米小圈点开图片,呼吸微微一滞。
图片上,是李黎同样刚刚收到的、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纤细的手指轻轻压着通知书的边缘,而图片的焦点,正好对准了通知书右上角——那枚更加广为人知、象征着中国顶尖学府的、庄严而大气的清华大学校徽。
两枚校徽,来自两所不同的顶尖学府,却在这一刻,通过手机屏幕,奇妙地并列在了一起。
它们款式不同,设计各异,一个承载着百年底蕴,一个彰显着前沿锐气,但它们都同样厚重,同样闪耀,同样代表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
米小圈看着图片上那枚清华校徽,再看看自己手中通知书上那枚同样精致的校徽,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骄傲、欣慰和无限感慨的情绪在胸中激荡。
他们做到了。他们真的凭借自己的努力,抵达了各自梦想的彼岸。李黎进入了理想的学府和心仪的专业,而他也成功考取了顶尖的计算机专业。他们没有走向同一个地方,却都走向了同样光明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广阔天地。
他拿起手机,对着自己通知书上那枚校徽,也拍了一张照片,发送了过去。
两张图片,承载着两枚不同的校徽,也承载着他们共同奋斗的整个青春,在聊天界面里静静相望。
过了一会儿,李黎的消息才再次传来,只有简短的几个字,却重若千钧:
“恭喜你,米小圈。”
“也恭喜你,李黎。”
他们或许即将踏上不同的旅程,奔赴不同的城市,但这两枚同款(指录取通知书这一形式)却不同样的校徽,将成为他们青春记忆里最闪亮的坐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互相照亮、彼此成就的岁月。这份沉甸甸的录取结果,不是终点,而是对他们过往所有努力最完美的加冕,也是对他们未来,最美好的、各自精彩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