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的节奏比初中快了不少,尤其是每周一次的听写,难度陡增。不再是简单的单词拼写,而是包含了复杂句型、时态语态变化和连读弱读的段落听写,堪称一场对听力、速记和语法综合能力的残酷考验。
这天的英语课,王老师扶了扶她的金丝边眼镜,用她那口标准而流利的英式英语宣布:“同学们,拿出听写本,今天我们听写第三单元的短文《the Starry Night》。”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哀嚎。这篇课文生词多,句式复杂,还有好几个容易混淆的介词搭配和过去完成时,是公认的难点。
米小圈深吸一口气,握紧了笔,严阵以待。他昨晚复习到很晚,但心里依旧没底。
听写开始。王老师语速平稳,发音清晰,但句子很长,信息密集。米小圈竖起耳朵,笔尖在纸上飞快移动,努力捕捉每一个单词。起初还算顺利,他勉强能跟上。
但当王老师念到其中一个关键长句时,米小圈的笔尖猛地顿住了。
“…… Vincent van Gogh was fascinated by the mystery and grandeur of the nocturnal sky …”
fascinated(着迷的),mystery(神秘),grandeur(壮丽),nocturnal(夜间的)——这四个词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汇,拼写复杂,而且接连出现,米小圈的大脑瞬间过载。fascinated 是一个‘n’还是两个?mystery 的结尾是‘ery’还是‘ary’?nocturnal 那个‘c’和‘t’的顺序……他的记忆像一团被猫抓过的毛线,混乱不堪。
他卡在那里,额头急出了细汗。时间一秒秒过去,王老师已经念完了这个句子,准备念下一句了。完了,这一整句可能都要丢分了。一种熟悉的挫败感涌上心头。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准备根据模糊印象胡乱拼写时,他感觉到自己的鞋尖被什么极轻的东西碰了一下。
他下意识地低头,视线往课桌下一瞥——一张折叠成指甲盖大小的纸条,不知何时,被人从前排座椅的缝隙中精准地“投递”到了他的鞋边。
他的心脏猛地一跳!几乎不用思考,他就知道是谁。只有她,坐在他前排的李黎,才有可能、也有动机做出这种“冒险”的举动。
他飞快地左右瞥了一眼,确认没人注意,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弯腰,捡起纸条,攥在手心。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不超过两秒钟。
他强压住狂跳的心,借着课桌的掩护,用颤抖的手指展开了那张微小的纸条。上面是李黎那熟悉而清秀的笔迹,因写得小而略显紧凑,但依旧清晰可辨:
【f-a-s-c-i-n-a-t-e-d, m-y-s-t-e-r-y, g-r-a-n-d-e-u-r, n-o-c-t-u-r-n-a-l】
四个单词,正确无误的拼写,像救命的符咒,赫然呈现在他眼前。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混合着巨大的 relief(解脱感)瞬间席卷了他。他来不及感慨,立刻参照着纸条,在那卡住的句子处,流畅地补上了正确的拼写。
危机解除。
接下来的听写,他虽然依旧紧张,但心态平稳了许多,竟然超常发挥,跟上了王老师的节奏。
听写本被小组长收走。米小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后背都湿了一片。他悄悄展开手心,那张被他捏得有些汗湿的纸条静静躺在那里。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抚平,然后无比郑重地夹进了英语课本的扉页里。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开始活动。米小圈看着前排李黎收拾书本的背影,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感激,自然是满满的感激。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精准拯救”后的悸动。她注意到了他的困境,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刻,用这种极其隐蔽又高效的方式,给了他最关键的援助。
他站起身,走到她桌旁,声音很轻,却足够清晰:“刚才……谢谢。”
李黎拉上笔袋拉链的动作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没有抬头,只是用同样轻的声音回道:“那几个词……容易错。”
她的语气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完全没有提及那张纸条,也没有任何居功的意思。但米小圈却从这平淡的语气里,听出了她的细心和不着痕迹的维护。
他知道,这种“作弊”行为并不光彩,甚至违背原则。但在此刻,他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独属于他们之间的、超越了规则的信任与扶持。这张小小的提示纸条,不仅仅帮他保住了一次听写的分数,更像是一个无声的承诺:在这条并不轻松的高中路上,他们依然是彼此最坚定的同盟。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米小圈英语课本的扉页上,也照在了那张藏着秘密和温暖的纸条上。有些帮助,无需宣之于口,却足以在年轻的心里,留下深刻而温柔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