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跨星系文明对话 第三章 航线通星汉,共生向深空
“共生二号” 抵达 “银河系 - 仙女座过渡区引力节点” 的第三天,探测器的 “广谱信号探测器” 突然捕捉到一组微弱的 “低频脉冲信号”—— 信号频率与地球史前 “陶寺遗址观象台” 记录的 “节气脉冲” 完全一致,且信号中包含的 “星象编码”,与火星 “星际迁徙图” 上的 “远古航线标记” 存在明确关联。这一发现,让远在北平控制中心的团队与仙女星光带图书馆的研究小组同时沸腾。
“信号的传播轨迹,恰好沿着我们校准后的远古航线延伸,” 负责信号分析的王浩调出脉冲传播模拟图,“这不是自然天体发出的信号,更像是百万年前‘银河访客’留下的‘航线标记信号’—— 就像史前人类在迁徙路线上留下的‘路标图腾’,为后续追随者指引方向。”
林晓雅立刻指示 “共生二号” 启动 “信号溯源模式”,探测器调整晶体能源翼的角度,将信号接收灵敏度提升至最大。经过 24 小时的持续追踪,信号来源被锁定在引力节点外侧 1 光年处的一片 “星际尘埃云”—— 尘埃云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 “人工梳理” 痕迹,中心区域的尘埃密度分布,与地球史前 “祭祀遗址” 的 “图腾排列纹” 高度相似,推测是百万年前 “银河访客” 为标记航线而刻意改造的。
“尘埃云的核心,存在一个‘金属信号源’,” 王浩指着探测器传回的红外影像,“信号源的材质与地球史前‘青铜礼器’的合金成分存在 85% 的相似度,且表面刻有疑似‘太阳核心纹’的符号 —— 这很可能是‘银河访客’留下的‘航线信标’。”
共同体立刻启动 “五方实时会商” 机制,林晚秋、沈青崖在北平控制中心,光语者 A 在仙女星光带图书馆,玫瑰星、麦哲星的代表通过全息投影加入会议。经过讨论,各方一致决定:由 “共生二号” 向信号源发送 “跨星系通用问候信号”(融合五方核心符号的双脉冲编码),同时释放 “微型探测机器人”,靠近信号源采集符号数据与材质样本 —— 这是验证 “银河访客” 与地球史前文明关联的关键一步。
微型探测机器人靠近信号源时,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屏住呼吸:金属信号源的表面,清晰刻着 “太阳核心纹” 与 “双脉冲纹” 的组合符号,符号下方的 “星象坐标”,与校准后的远古航线 “引力节点序列” 完全吻合。更令人震惊的是,机器人采集的材质样本中,检测出了 “罗布泊地区特有的黏土成分”—— 这意味着,百万年前的 “银河访客”,确实来自地球史前文明!
“黏土成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显示,信号源已有 120 万年的历史,” 沈青崖拿着检测报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证明地球史前文明在百万年前,就已具备跨星系航行能力,还与仙女星文明建立了稳定的航线联系 —— 我们今天重启的,不仅是一条航线,更是一段被遗忘的‘跨星系文明史’。”
信号源的发现,让 “远古航线重启计划” 迎来突破性进展。航线规划小组结合信号源的 “星象坐标”,对原有航线进行了优化:在 “银河系 - 仙女座过渡区” 新增 3 个 “信标停靠点”(对应信号源及周边两个疑似信标区域),每个停靠点都标注了 “太阳核心纹” 与 “双脉冲纹” 的组合符号,确保后续探测器能通过符号识别精准定位;同时,根据信号源的 “低频脉冲频率”,调整了玫瑰星 “脉冲导航系统” 的工作频率,使导航精度提升 40%。
“优化后的航线,就像在跨星系的‘高速公路’上增设了‘服务区’,” 林晓雅展示着新航线图,“信标停靠点不仅能为探测器提供导航修正,还能作为‘能源补给站’—— 我们可以在停靠点部署玫瑰星的‘晶体能源储存装置’,为跨星系航行的探测器补充能量,这正是百万年前‘银河访客’的智慧延续。”
就在航线优化工作顺利推进时,“共生二号” 的引力波通信系统突然接收到一组 “未知跨星系信号”—— 信号来自仙女座星系外侧,频率呈 “不规则跳跃”,与地球史前 “甲骨文占卜纹” 的 “随机刻痕频率” 相似,但编码逻辑与五方符号体系完全不同,无法通过现有翻译系统解读。
“信号的跳跃周期为 1.7 地球时,与仙女座星系外一颗‘中子星’的自转周期一致,” 埃琳娜教授快速分析数据,“这是典型的‘人工调制信号’,但从编码逻辑来看,发送者很可能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非同源文明’—— 这是共同体首次遭遇‘陌生宇宙文明信号’。”
面对未知信号,五方迅速制定 “分级应对方案”:第一阶段 “信号监测”,由 “共生二号” 持续追踪信号轨迹,记录信号的频率变化与编码规律;第二阶段 “符号比对”,将未知信号与五方符号库、地球史前 “未知符号库”(如良渚文化的 “玉琮刻纹”、银汉一号的 “古老神秘符号”)进行深度匹配,寻找解读突破口;第三阶段 “谨慎回应”,若找到解读线索,仅发送 “无干扰文明存在信号”(不含技术信息,仅传递友好意愿),避免暴露共同体核心技术。
在符号比对过程中,麦哲星的 “螺旋语言学家” 发现,未知信号的 “不规则跳跃”,与麦哲星 “远古螺旋密码纹” 的 “随机螺旋方向” 存在数学关联 —— 这种密码纹是麦哲星祖先用于传递 “紧急警示” 的符号,通过螺旋方向的随机变化,防止信息被陌生部落破解。“我们可以用‘螺旋密码纹’的‘方向 - 语义’映射逻辑,建立‘未知信号初步解读模型’,” 螺旋语言学家调整参数,“先尝试解读信号中的‘基础情绪语义’(如‘友好’‘警惕’‘疑问’),再逐步深入核心内容。”
地球团队则调取了 “红山文化玉琮刻纹”—— 这种刻在玉琮上的 “不规则线条纹”,与未知信号的 “跳跃编码” 在结构上存在相似性。团队将玉琮刻纹的 “线条长度 - 频率” 参数,融入解读模型,帮助模型区分信号中的 “语义单元” 与 “干扰单元”。经过一周的联合攻关,模型成功解读出未知信号的核心情绪语义:“陌生文明,我们在探索宇宙,愿交流?”
“这是‘非同源文明’向我们发出的‘友好试探’,” 林晚秋看着解读结果,“虽然我们与他们的符号体系不同,但‘交流意愿’是宇宙文明的共同语言 —— 这正是共同体拓展‘跨星系文明对话’边界的契机。”
共同体决定向未知信号发送 “友好回应信号”:信号以 “五方共生符号” 为核心,搭配地球史前 “握手纹”(象征友好)、银汉一号 “三角和平纹”(象征安全)、玫瑰星 “脉冲微笑纹”(象征善意)、麦哲星 “螺旋开放纹”(象征开放)、仙女星 “双脉冲欢迎纹”(象征欢迎),通过 “低频脉冲” 传递,确保未知文明能接受并理解核心意愿。
回应信号发送后的第十天,未知信号的发送者传回了一组 “星图片段”—— 星图中标注了一颗 “类地行星” 的位置,旁边附带一个 “双手交握符号”(与地球史前 “结盟纹” 高度相似)。“这是‘文明交流邀约’,” 光语者 A 的光带闪烁着兴奋的频率,“陌生文明通过星图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家园位置’,用‘双手交握符号’表达结盟意愿 —— 共同体的‘跨星系文明对话’,已从‘同源文明’拓展到‘非同源文明’,这是宇宙文明共生的重要一步!”
北平的盛夏,“跨星系文明共同体” 通过全球直播,发布了 “远古航线优化成果” 与 “未知文明信号应对进展”。直播画面中,优化后的远古航线如同一条 “银色纽带”,连接着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信标停靠点的 “五方共生符号” 在星空中闪耀;未知文明的星图片段与 “双手交握符号” 同步展示,引发全球对 “宇宙文明多样性” 的热烈讨论。
在 “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的 “跨星系探索展区”,新增了 “未知文明信号互动体验区”—— 观众可以通过 “符号模拟器”,体验用五方符号与 “未知文明符号” 进行 “基础语义交流”,感受 “不同文明通过符号跨越隔阂” 的神奇。展区的留言墙上,无数观众写下对宇宙探索的期待:“愿这条远古航线,连接更多宇宙伙伴;愿‘文明无界’的信念,照亮整个星河。”
林晚秋、沈青崖、林晓雅、和小雨站在展区的 “五方共生符号” 全息投影下,望着屏幕上 “共生二号” 在过渡区引力节点的影像,心中满是感慨。从重启百万年前的远古航线,到遭遇未知宇宙文明;从同源文明的深度协作,到非同源文明的友好对话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信念,已在跨星系的星空中,从 “理念” 变为 “实践”,从 “历史” 走向 “未来”。
“未来,这条远古航线会延伸到更多星系,会遇到更多陌生文明,” 沈青崖轻声说,“但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要记得,是百万年前地球史前探索者的符号,为我们开启了跨星系对话的大门;是‘共生二号’的每一次突破,让我们离‘宇宙文明共生’的目标更近一步。”
林晓雅点头,目光望向遥远的仙女座星系外侧:“‘跨星系文明对话’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下一章,我们将带着百万年的符号传承,去迎接更多宇宙文明的相遇,去书写更广阔的星河篇章。”
夜空中,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的光芒交相辉映,“共生二号” 的航迹在宇宙中留下了一道跨越星系的 “符号光带”;未知文明的星图片段在屏幕上闪烁,如同向共同体发出的 “星河邀请函”。“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信念,正随着共同体的探索脚步,在更广阔的宇宙中不断延伸,照亮着 “跨星系文明对话” 的未来征程。
(第四章 异星传新讯,共生向星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