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醒来迫不及待的跑着把新华字典拿去给萧皇后看,“母后,你快看,我带回来一个特别的东西。”
萧皇后温柔接住秦昭,“皮猴,跑慢点。”秦昭举起手中的字典给萧皇后:“母后,你看,天书的字典,天书里面的字都能找到”
萧皇后将那份沉重如砖、内容却如天书般的《新华字典》拿到手上翻看,合上书,没有迟疑,立刻前往书房求见皇帝。
嬴稷正在批阅竹简,看到皇后到来,手中还捧着一本材质奇特、红色封皮的厚册,不由放下朱笔,目光中带着询问。
“陛下,”萧皇后神色凝重,将《新华字典》轻轻置于御案之上,“此物,乃昭儿此次从‘仙集’所得,是那位姚……姚先生所赠。据其所言,此为他们那个世界启蒙认字、统一文字之‘典范’。”
嬴稷挑眉,饶有兴致地拿起那本字典。入手的感觉冰凉光滑,纸张厚实。他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同样是那些笔画简单、结构古怪的“文字,以及更加诡异的拼音符号和完全无法理解的检索方式。
即便是认为自己已经见多识广的皇帝,此刻眉头也紧紧锁了起来,眼中充满了困惑与审视。
“此乃何物?天书上写了何种事情,好似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独立。”皇帝对天书已经也有些免疫稀奇,能平常心看了,只是来了新的也会好奇。
萧皇后沉稳回应,“臣妾初观之时,亦觉此书奇特。然,那位姚先生解释,此书精髓,不在其字,而在其法。”
她上前一步,纤指划过字典的页码、索引和规整的排版,清晰地说道:
“陛下请看,此书记字,有三法堪称绝世:
其一,定序:所有文字,皆按固定规则排序,音序、部首,井井有条,查阅者按图索骥,顷刻可得,无人可混淆次序。
其二,定形:每个字,形态固定,笔画、结构皆有定规,不容丝毫增损变异。可谓‘一字一形,万世不易’。
其三,定音释义:每个字旁附奇异符号定其音,下有文句释其义,力求精准唯一,避免歧义。”
萧皇后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嬴政:“陛下,我大秦推行‘书同文’,虽有力挽狂澜之志,然天下之大,字形讹变、方言百出,虽有人作《仓颉篇》等为范,然推行之难,陛下深知。
若……若我大秦能借鉴此‘天书’之法,编纂一部我大秦自己的‘字典’,以其严整之序、规范之形、统一之音义,颁行天下,辅以教化,则‘书同文’之大业,必能事半功倍,根基永固!”
嬴稷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新华字典》光滑的封面,深邃的目光中波涛汹涌。
萧皇后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思维的另一个层面。他追求的“书同文”,是为了政令畅通,文化融合,加强集权。
而眼前这本“天书”,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度标准化、系统化的实现路径,其效率和精神,确实远超目前以小篆范本缓慢推广的模式。
然而,一个更惊人、更激进的想法,如同闪电般劈入他的脑海:
既然“天书”之字如此简单易学,其体系如此高效明晰,为何不直接……摒弃繁杂的大篆小篆,就以这“天书”文字作为大秦统一的标准文字?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就带着巨大的诱惑力盘旋不去。
若真能如此,不仅教化万民将变得无比轻松,笔画少,易书写辨认,就连理解这本“天书”本身以及其他可能从“仙集”得到的“天书”比如那本养鸡鸭宝典,都将毫无障碍
!这将是何等巨大的便利?对于他梦想中万世一系、高效运转的大秦帝国而言,这种跨越时代的文字工具,诱惑力太大了!
御书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嬴政的目光在案头堆积的、写满优美繁复小篆的竹简,和手中这本写着简单古怪字体的“天书”之间来回移动。
他的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诱惑小人:
极致效率: 简体字易学易写,可大大缩短启蒙时间,加速教化进程,降低行政成本。
知识无障碍: 直接与“仙界”知识体系接轨,未来若有更多“天书”,可无障碍利用。
彻底割裂: 与过去所有六国文字传统彻底割裂,打造一个完全崭新、只属于大秦的、高效统一的文明符号系统。
理智小人:
文化根脉的断裂: 文字不仅是工具,更是文明的载体。大篆、小篆承载着自甲骨文、金文以来的华夏文明脉络、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
彻底摒弃,无异于斩断文化根脉,必将引起天下士人,尤其是博士宫那些儒生、学者的剧烈反对和抵制,甚至可能动摇统治根基。
“仙界”文字的可靠性: 这文字虽来自“仙集”,但那个“姚先生”来历不明,其所在“仙界”文明程度、善恶倾向皆不可知。贸然采用其文字,是否会带来未知的风险或文化侵蚀?
实际 难度: 目前天下官吏、学者皆习篆书。
骤然全面更换文字体系,需要重新教育所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其间的混乱和阻力难以想象,可能反而导致行政瘫痪。
朕的功业与篆书: 小篆是李斯等人受命于他,在秦篆基础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创制的,本身就已经是“书同文”的象征和他功绩的一部分。直接弃用,岂非自我否定?
嬴稷的指尖停留在《新华字典》那个“华”字简体上,这个字与他所知的“华”字小篆相差何其之远。
他闭上眼,仿佛能看到如果推行此字,天下哗然、士人痛哭、竹简帛书一夜之间沦为废物的场景。
许久,他缓缓睁开眼,眼中的狂热与冲动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成熟帝王深沉的权衡与决断。
“皇后,”嬴稷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威严,“此‘天书’所载之字,确乎简便,其编纂之法,更是神妙,足可借鉴。”
他话锋一转:“然,文字乃国之重器,文明之根基,不可轻动,更不可尽废前学,自断血脉。六国文字虽异,然皆出华夏一源。朕统一文字,乃是为了融合,而非另起炉灶,制造新的隔阂。”
朕要好好思索,兹事体大,需考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