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窗棂,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谢浩楠站在正厅廊下,指尖还残留着方才为周云溪探脉的微凉触感,眉头拧成一道浅川。“风寒未愈最忌劳累,你且安心在房内静养,膳食我已吩咐厨房按清淡滋补的方子来做,切不可再为琐事劳心。”他声音压得极低,目光落在周云溪略显苍白的脸颊上,满是疼惜 。
周云溪倚在软榻上,身上盖着绣着缠枝莲纹的薄被,闻言轻轻点头,抬手替他理了理衣襟:“筑堤之事才是重中之重,你在外也要保重身子,莫要因惦记我分了心神。”一旁的谢玥捧着刚温好的姜茶走过来,脆生生地开口:“大哥放心,我一定寸步不离地守着嫂子,按时提醒她喝药、休息,绝不让她碰冷水、吹冷风 。”
谢浩楠接过姜茶递到周云溪手边,又细细叮嘱了谢玥几句注意事项,这才提着公文包,步履匆匆地走出了院门。马蹄声渐渐远去,周云溪望着窗外,轻声对谢玥说:“你大哥这几日忙得脚不沾地,既要盯着筑堤进度,又要操心安置点的百姓,真是辛苦他了 。”谢玥挨着她坐下,晃了晃她的胳膊:“嫂子别担心,大哥厉害着呢,肯定能顺利解决所有事 。”
与此同时,苏州刺史府内,苏文渊正拿着一张叠得整齐的宣纸,纸上是谢研改良后帐篷的绣样。他反复翻看,指尖摩挲着纸面勾勒出的透气孔纹样,眼中满是赞赏。“这谢研姑娘真是心思巧绝,寻常帐篷要么闷热不透气,要么漏风不保暖,她竟能想到用这种交错的绣法,在帐身两侧绣出细密的透气孔,既保证了通风,又不会让寒风直灌进来 。”
苏文渊当即叫来心腹幕僚,将绣样递了过去:“你快把这绣样送到江南织造局,让织造局的总管好好看看。眼下江南多地受灾,若能将这种帐篷推广开来,不知能帮多少百姓熬过这寒冬 。”幕僚接过绣样,仔细收好,快步离开了刺史府。
三日后,江南织造局的马车缓缓停在了谢家门前。马车装饰精美,车厢外悬挂着“江南织造局”的木牌,引得路过的邻里纷纷驻足观望。织造局总管李大人身着青色官袍,带着两名随从,捧着礼盒,恭敬地站在院门外。
林婉清听到门铃声,带着丫鬟迎了出来。见是织造局的人,她心中虽有疑惑,却依旧客气地将人请进了正厅。李大人落座后,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在下是江南织造局总管李修远,今日前来,是受局里嘱托,特地邀请谢研姑娘前往织造局任职 。”
话音刚落,刚从安置点回来的谢研恰好走进门,听到这话,脚步猛地一顿,脸上满是惊愕。李大人见她进来,连忙起身,将手中的绣样递到她面前:“谢姑娘,你改良的帐篷绣样我们已经看过了,既美观又实用,局里一致认为,你在救灾物资绣样设计上极具天赋。若你能来织造局任职,负责这一块的工作,定能为灾区百姓做更多实事 。”
谢研接过绣样,指尖微微颤抖。她从未想过,自己只是出于想帮百姓解决难题的心思,改良的帐篷绣样竟能得到江南织造局的认可,甚至收到任职邀请。林婉清站在一旁,看着女儿眼中的惊喜与无措,眼中满是骄傲,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研儿,这是你的本事,娘支持你做任何决定 。”
谢研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激动的心情。她低头看着绣样上熟悉的纹路,脑海中浮现出安置点百姓用着她设计的帐篷时露出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但很快,她便冷静下来,抬头看向李大人,认真地说:“李大人,能得到织造局的认可,我很开心,也十分感谢您的邀请 。”
话音一转,她语气带着几分歉意:“只是我今年刚满十六,阅历尚浅,还有很多绣艺知识需要学习。而且我性子自由惯了,怕受不住官场的条条框框,耽误了救灾物资的设计工作 。”
李大人闻言,脸上露出些许惋惜,但见谢研态度坚定,也没有过多强求:“谢姑娘不必愧疚,人各有志,我们尊重你的决定 。”
“不过,”谢研话锋又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虽不能任职,但愿意带两个绣娘去织造局帮忙一段时间。我可以把改良帐篷绣样的思路、针法详细地教给局里的绣工,也会根据不同灾区的气候,设计几款更适配的救灾物资绣样,尽我所能帮到更多百姓 。”
李大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谢姑娘愿意帮忙,真是太好了!有你在,局里的绣工定能更快掌握新绣样的技法,救灾物资的生产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
林婉清看着女儿条理清晰地安排着后续事宜,心中十分欣慰。待李大人离开后,她拉着谢研的手,温柔地说:“研儿,你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娘很为你骄傲。去织造局帮忙也好,既能把你的本事教给更多人,也能让你在实践中多学些东西 。”
谢研点点头,眼中满是憧憬:“娘,我想去看看织造局的绣工们是如何批量制作绣品的,也想了解不同地区对救灾物资的需求差异。等把这些都弄清楚,我就能设计出更贴合百姓需求的绣样了 。”
接下来的两日,谢研忙着把手头绣活的收尾工作交接给相熟的绣娘,又仔细整理了改良帐篷绣样的技法笔记,还根据苏州近期的天气,画了几款适合潮湿地区使用的被褥绣样草图。谢语知道她要去江宁的织造局,特地帮她收拾行李,还不忘叮嘱:“妹妹,你去了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记得按时吃饭,别总熬夜画图 。”
出发那天,周云溪的风寒已经好了大半,特意起身送谢研到门口。谢浩楠也特地从筑堤工地赶回来,反复叮嘱她:“江宁不比苏州,凡事多留心,有解决不了的事,可以去江宁总兵府找云溪爹娘帮忙,也可随时让人送信回来,大哥会想办法 。”
谢研笑着点头,接过丫鬟手中的行李,与两位绣娘坐上了织造局派来的马车。马车缓缓驶离谢家,她掀开车帘,望着熟悉的街道渐渐远去,心中既有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也有对家人的牵挂。但更多的,是想要用自己的绣艺帮助更多人的坚定信念 。
马车行驶了五日,终于抵达了江宁的江南织造局。李大人早已派人在门口等候,将谢研还有两位绣娘以及她的两个丫鬟引到了局里安排好的住处。稍作休整后,谢研便迫不及待地跟着李大人来到了织造局的绣坊。
绣坊内,数十名绣工正坐在绣架前忙碌着,各色丝线在她们手中翻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丝线清香。李大人将绣工们召集起来,介绍道:“这位就是谢研姑娘,改良帐篷绣样的设计者,接下来一段时间,她会在这里指导大家的绣活 。”
绣工们闻言,纷纷围了上来,看向谢研的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敬佩。谢研没有丝毫怯场,拿起提前准备好的技法笔记,耐心地向大家讲解起改良帐篷绣样的设计思路:“这款绣样的透气孔采用‘斜纹交错针法’,大家看,每三针向上斜织,再两针向下回勾,这样既能保证孔眼的大小均匀,又能增强帐布的韧性 。”
说着,她拿起针线,在绷好的布面上演示起来。指尖翻飞间,细密规整的透气孔纹样很快便呈现出来。绣工们看得认真,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谢研都一一细致解答。
接下来的日子里,谢研每天都泡在绣坊。她不仅手把手地教绣工们新的针法,还根据绣工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绣样细节。比如针对北方灾区寒冷的气候,她在帐篷内层绣上了一层细密的绒毛纹样,既不影响透气,又能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针对南方多雨的天气,她又设计出了防水的帐顶绣样,采用特殊的丝线排列方式,让雨水能快速滑落,不易渗透 。
闲暇时,她还会和织造局的管事们一起,分析各地灾区上报的物资需求清单,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特点,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救灾物资绣样。从保暖的被褥、防潮的床垫,到便携的衣物收纳袋,每一款设计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
半个月后,第一批采用新绣样制作的帐篷、被褥顺利生产完成,装上马车运往了各地灾区。看着满载着救灾物资的马车驶离织造局,谢研站在门口,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知道,自己虽然没有接受任职邀请,但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想要帮助更多百姓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