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十七小时后,冬至的子时快要到了。天边乌云从东南方向压过来,风一阵阵吹着,雨还没下,空气却已经变得又湿又沉。陈砚站在龙骨水车的最高处,脚下是百年老木和铁铆钉咬合而成的骨架,风吹得整个结构微微晃动。
芦苇被风压得弯下了腰,像是被人一寸寸按进泥里。田埂边的小草也在抖,整片大地仿佛都在屏住呼吸,等着什么要发生。
镇上的人还不知道危险临近。直到中午,鸡鸭突然乱叫,井水冒起细小的气泡,老人们抬头看天,低声嘀咕:“这云……跟百年前那场大灾前一模一样。”孩子们被急匆匆喊回家,家家户户关紧门窗。风越刮越大,天地渐渐暗了下来。
可陈砚没动。
他右手握着一根铜烟杆,那是爷爷传下来的旧物,表面已经被磨得发亮,温润如玉。听说这烟杆曾经插进过三十六道雷火都没坏。现在它静静地躺在他掌心,沉甸甸的,像是一根定海神针。
左手则按在水车的主轴接缝上——这是整座水车最核心的地方,也是地下水脉与人工导流交汇的关键点。指尖传来细微的震动,像是金属里有血在流动,又像某种古老的心跳正顺着铁筋一点点爬上来。
那是地下水在管道里移动的声音。
不是哗啦哗啦的水流声,而是一种极低频率的共鸣,像有人在地底轻轻敲钟。每一下都精准打在他神经上,熟悉得就像小时候爸爸教他踩踏板的节奏。他知道,这不只是水在走,这是“气”的运行,是大地自己的呼吸。而现在,它的节奏变快了。
胸口贴着一张残破的纸卷,隔着湿透的粗布衣服,还能感觉到一丝温热。那不是体温带来的暖意,而是这张纸自己在发热。他低头掀开衣角看了一眼,露出一角泛黄的纸面。上面的纹路正从背面缓缓浮现,像活的一样游走在纸上,勾勒出复杂的图案。那些线条一开始模糊不清,慢慢变得清晰,竟然和水车主轴上的沟槽隐隐对应上了。
东南方的云越来越厚,黑压压地翻滚着,像倒悬的墨海。雷光在云层深处闪动,一道接一道,在乌云肚子里炸开又熄灭,却始终没有落下。这不是普通的雷雨,这是天地之间某种力量在积蓄,在试探,在寻找突破口。他知道,还差一点——就差那么一丝,就像琴弦绷到极致,还没人去拨动。
他深吸一口气,右手缓缓抽出那张残卷半寸。
动作很慢,生怕惊扰了什么。当纸角碰到主轴表面的瞬间,异变突生:金属上浮起一层淡淡的青色痕迹,像月光照在铜镜上的薄雾,顺着原有的沟槽悄悄延伸,直指顶部的导雷槽。这就是爷爷笔记里提到的“地脉引线”——只有在雷雨将至、阴阳交汇的时候才会出现的神秘路径。
陈砚眼神一凝,顺着青痕调整导雷槽的角度。每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让一切失败,误差超过一度,能量就无法闭环,整个系统会在瞬间崩塌。就在他拧紧第三颗铆钉时,手指不小心被边缘划破,一滴血落进了缝隙。
恰巧这时,一股清流经过,水面掠过那点血迹,忽然泛出一丝金色光芒,像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河面上。
他愣了一下。
这不是巧合。
他的血……已经开始回应了。
风向变了。
他猛地抬头,瞳孔一缩。刚才还稳定的气流偏转了七度,云团移动的节奏乱了,电弧的轨迹也被打乱。按照这个趋势,第一道雷落下时会偏离目标三点二米——足够致命的距离。能量无法集中,封印就会失效,陆子渊的灵魂将彻底挣脱束缚,和地灵残影融合。
不能再等了。
他退后一步,右脚踏上水车的踏板。
脚步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刚刚好,正好落在地下水共振的节点上。这是父亲教他的土办法,不用仪器,也不用计算,只靠脚底感受地下的回响。小时候他不信,觉得是迷信,直到那年大旱,全村水泵瘫痪,父亲只用了三步,就唤醒了沉睡二十年的老渠。
第一步落下,泥土轻轻颤动;
第二步,地下传来闷响,像有什么庞然大物翻身;
第三步,脚下土地突然隆起,一道暖流冲破岩层,直奔导流渠!
水面轰然荡开波浪,像是听到了命令般急速奔涌。远处废弃多年的泵站发出嗡鸣,锈死的阀门吱呀转动,齿轮重新咬合,穿透雨幕。赵家留下的机械系统终于响应了水压变化,自动校准,排水闸开启,老渠再次贯通,水流如臂使指,转向祠堂方向。
就在那一刻,天空中央裂开一道口子。
一道刺目的闪电斜劈而下,撕裂乌云,精准落入导雷槽!
雷电入渠,水流瞬间汽化,蒸腾成一条笔直的白雾通道,直通河道中央。那里悬浮着一个直径不到两尺的黑色菌球,通体漆黑如炭,表面却泛着波纹般的膜,像是某种活着的东西在呼吸。第一道冲击波撞上去,被弹开,炸出一圈焦土,空气中弥漫着焦味和金属腥气。
周映荷留下的菌丝网络开始闪烁。
那是她用生命织成的信息网,潜伏在湿地之下,连接着每一处水源。此刻,水面上浮现出断续的画面:一本摊开的笔记本静静放在石台上,墨迹晕染;一双布鞋留在渠边,鞋尖朝向深水;一个人影转身一笑,化作银光漩涡,沉入渠底……都是记忆碎片,都是她没能说出口的话。
她在支撑,但频率已经不稳定了。
陈砚咬破指尖,毫不犹豫把血滴进进水口。
血珠融入水流,整条渠的水色由浑浊转清,再由清转金,泛起淡淡光辉。这不是幻觉,也不是化学反应——这是陈家血脉与古法水利的共鸣。唯有亲族之血,才能激活最后一层封印。传说中,祖先曾以血祭河神,换来十年风调雨顺;如今,他用同样的方式,唤醒沉睡的地脉意志。
金色细流再次冲向菌球。
这一次,没有反弹。
细流如针,刺穿黑膜,渗入内层。菌球剧烈震颤,表面裂开蛛网般的缝隙,隐约可见其核心包裹着一张人脸——陆子渊。
他曾是水利工程专家,后来走火入魔,妄图利用地脉之力重塑人类意识。失败后灵魂被困,与地灵残影纠缠多年,如今竟想借雷劫完成最终融合。
“你不过也是工具!”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带着金属摩擦的质感,像无数铁皮在互相刮擦。
陈砚闭上眼。
记忆如潮水涌来。
父亲倒在农药瓶旁,怀表玻璃碎了,指针永远停在子时三刻;赵铁柱临终前塞给他一枚芯片终端,屏幕最后一次亮起蓝光,显示的是“系统重启协议”;周映荷站在月下水面,转身一笑,身影化作银光漩涡,沉入渠底……
三个人的牺牲,三条线,全都系在这短短几秒上。
他睁开眼,双手握住铜烟杆。
地底的波动越来越强,第七声雷炸响的刹那,他猛然发力,将烟杆狠狠刺入菌球核心!
轰——!
烟杆通体赤红,像烧透的铁条,热浪扑面。一道漆黑螺旋状的光带被强行抽出,缠绕在杆身,不断挣扎扭动,发出凄厉嘶鸣。大地裂开一线,深不见底,一只无形的手从地下伸出,枯瘦却有力,抓住那道光带,猛地拖入深渊。
裂缝闭合,地面恢复如初,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雨终于落了下来。
豆大的雨点砸在脸上,冰冷刺骨。陈砚站着没动,雨水顺着头发流进脖颈,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瘦削的轮廓。铜烟杆仍插在原地,余温烫得几乎碰不得。他慢慢松开手,看着它孤零零立在泥中,像一根指向地下的标桩——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赵家的机械系统还在运转,但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像耗尽力气的老人。远处泵站的灯闪了一下,熄灭了。终端外壳的焦痕裂开新缝,内部蓝光彻底消失,像是最后一点呼吸也停止了。
水面上,周映荷留下的菌丝光痕缓缓下沉,化作点点微光,如同萤火归巢,沉入地底。涟漪散尽,水面恢复平静,连倒影都不剩。
他转头看向国道方向。
那里埋着青铜构造,形似倒置的古鼎,铭文深嵌土中,是当年四大治水世家联手设下的镇魂阵眼。陆子渊的灵魂已被封入其中。但他知道,这并非终结,只是暂时压制。地脉不会忘记任何一笔债,也不会真正原谅谁。今天的一切,不过是为未来争取一点时间。
他的右手小指突然抽痛。
那是旧伤,十年前修缮主轴时被铁屑割伤,从此每逢雷雨便会隐隐作痛。此刻,雨水顺着疤痕往下淌,颜色比别的地方深了些——不是错觉,是血混在了水中。
他低头看了很久,终于抬起脚,准备走下水车。
他迈步下梯,一只脚踩在湿泥上,另一只还悬在半空——忽然胸口一紧,仿佛某种长久依附的东西悄然离去。
他没停下,继续往前走,但脚步比刚才重了些,像是肩上多了看不见的担子。
雨越下越大。
他走到导流渠尽头,回头望了一眼。
龙骨水车在雨幕中缓缓转动,齿轮咬合的声音混着雷声,一下一下,像是某种古老的计时器。铜烟杆仍立在原地,杆身上的黑痕正一点点褪去,仿佛刚才的一切都不曾发生。
他伸手摸了摸胸前的残卷。
纸张冰凉,纹路消失,像是睡着了。
他知道,它只是休眠。等到下一个雷雨夜,当日月方位重合,当地脉再次呼唤,它还会醒来。
他转身,朝田埂走去。
风吹过稻茬,发出细碎声响,像是大地在低语。
迈出第三步时,口袋里的笔记本露出一角,被雨水浸湿,墨迹正在晕开。那是一本手写日志,记录着他这些年追踪地脉异常的点滴。最新一页写着:
“七月廿三,雷云聚于东南,水车自鸣三声。
赵家泵站压力回升0.3帕,菌丝信号出现短暂同步。
她来了。”
最后一个字还未干透。
他停下脚步,没有回头,也没有去擦。
雨水冲刷着田野,淹没脚印,洗净尘埃。远处村庄灯火稀疏,没人知道今夜发生了什么,也没人明白这场雨为何来得如此准时。
但有些事,注定不会被遗忘。
比如那根插在泥中的铜烟杆,会在每年雷雨季前莫名升温;
比如老渠的水,总在午夜泛起微金;
比如孩子们路过水车时,偶尔会听见有人低声哼唱一首没人会唱的老调。
陈砚的身影渐行渐远,融入雨幕。
他不知道的是,在地下三百米深处,一道极细的金色水流正沿着古老岩层悄然前行,穿过断层,绕过矿脉,最终汇入一处幽暗溶洞。洞壁上,刻满了与残卷相同的纹路,而在最深处,一块晶石微微震动,表面浮现出三个名字:
陈、赵、周。
它们并列而立,下方还空着一个位置。
风穿过地穴,发出悠长回响,像是在等待下一个签名者到来。
而此刻,陈砚踩过最后一段泥路,踏上村口石桥。
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
他驻足片刻,俯身掬起一捧水,洗了把脸。冷水刺激下,意识清明。他望着水中倒影——满脸疲惫,双眼却亮得惊人。
他知道,自己还能撑很久。
只要水还在流,只要雷还会落,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老规矩、老手艺、老名字,这个系统就不会真正死去。
他直起身,甩掉手上的水珠,继续前行。
身后,龙骨水车依旧缓缓转动,带动水流注入新渠。雨水顺着叶片滑落,滴进土壤,渗入地下,汇入看不见的脉络。
某户人家屋檐下,一只燕子缩在巢中,羽毛微颤。
它的脚边,有一片极小的金属碎片,形状像半个齿轮,边缘刻着模糊数字:1937。
那是上一次大修的年份。
也是第一代陈家人,亲手立下誓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