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考察与默契
一周后,由省发改委梁副主任带队,苏晓宁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如期抵达海州,进行为期三天的“重大项目科学决策与民生保障协调发展”专题调研。名义上是常规工作,但知情人都明白,这次调研的焦点,直指陈海洋力推的那几个大项目,以及林辰主导的北苑片区改造和教育均衡改革。
市委市政府举行了简短的欢迎座谈会。周天明书记、李正市长、林辰以及陈海洋等主要领导悉数出席。会场气氛看似和谐,实则暗藏机锋。
陈海洋在汇报时,依旧慷慨激昂,大谈“泛亚太数字产业城”和“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的战略意义和美好前景,试图用宏大的叙事和诱人的数据打动调研组的领导。
轮到林辰汇报时,他则延续了在省城发言的风格,务实而坦诚。他重点展示了北苑片区改造前后的大量图片和数据对比,详细解读了教育均衡改革试点方案的设计思路和预期目标,并不回避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阻力。
“我们始终认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林辰总结道,“重大项目要抓,因为它决定城市的高度和未来;但民生底线更要守,因为它关乎城市的温度和根基。两者并非对立,关键是如何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实现协调发展。”
梁副主任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插话询问几个细节问题,态度中立而专业。苏晓宁坐在梁副主任身侧,专注地记录着,目光与林辰有短暂的接触,平静无波,仿佛只是初次见面的上下级。
但林辰能感觉到,在那平静的目光下,藏着只有他们彼此才懂的审视与支持。
座谈会后,调研组开始了实地考察。第一天,重点考察了北苑片区。走在已经焕然一新的街巷,看着规划中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工地,以及那些因为教育均衡改革而看到希望的原住民,梁副主任和苏晓宁不时停下脚步,与居民、社区干部、施工方代表深入交流。
苏晓宁的问题依旧犀利而专业,从资金筹措到长效运维,从居民参与到风险管控,问得非常细致。她的身影在工地上显得格外醒目,干练的气质与周遭的环境形成一种奇异的和谐。林辰陪同在一旁,为她介绍情况,两人之间的交流流畅而自然,充满了工作伙伴的默契。
在一处即将完工的街心公园,趁着梁副主任与社区老人聊天的间隙,苏晓宁与林辰稍稍落在后面。
“比我想象的推进要快,效果也更直观。”苏晓宁看着不远处嬉戏的儿童,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主要是前期基础打得比较牢,老百姓支持。”林辰平静回应,目光扫过她被微风拂起的发丝。
“陈副书记那边,最近动静不小。”苏晓宁话锋一转,声音压得更低,“他推动成立了一个‘重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自任组长,试图绕过一些常规审批程序。梁主任这次下来,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林辰眼神微凝,点了点头:“意料之中。谢谢提醒。”
“你自己把握好分寸。”苏晓宁说完,便快步跟上了前面的梁副主任。
简单的几句交流,却传递了关键的信息。林辰看着她的背影,心中了然。苏晓宁此行,不仅是来调研,更是来为他站台,并传递省里的某种态度。
第二天的考察,安排在了陈海洋力推的项目规划区。相比于北苑片区的热火朝天和烟火气,这里还是一片待开发的空旷之地,除了几块巨大的规划展板和忙碌的勘探人员,显得有些冷清。
陈海洋亲自上阵,指着展板滔滔不绝,描绘着未来的壮丽蓝图。梁副主任听得认真,但提问明显更加尖锐,重点集中在土地指标的落实、环境评估的进展、核心投资方的资质和资金证明等方面,问得陈海洋身边的几个具体负责人额头冒汗,有些问题甚至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苏晓宁则更关注失地农民的安置和后续保障问题,以及如此大规模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她的问题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切中了这类大项目通常最容易忽视或者说刻意回避的软肋。
考察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陈海洋脸上的笑容虽然依旧保持着,但明显僵硬了许多。
晚上,海州市委市政府设宴招待调研组。宴会上,气氛相对轻松。林辰作为分管领导,自然要陪同在主桌。苏晓宁坐在他对面,与梁副主任及周天明、李正等人谈笑风生,举止优雅得体。
席间,轮到林辰敬酒时,他端着酒杯,先敬了梁副主任和周书记等人,最后来到苏晓宁面前。
“苏主任,我敬您,感谢您对海州工作的指导。”林辰语气正式。
苏晓宁站起身,端起酒杯,唇角微扬:“林市长客气了,是海州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她目光清澈地看着林辰,杯中酒液微晃,“希望海州能在协调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继续探索,走出新路。”
两人酒杯轻轻一碰,发出清脆的声响。在旁人看来,这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官场礼节。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次碰杯里,蕴含着多少无需言说的信任、支持与隐隐的期待。
宴会结束后,林辰回到家中,已是深夜。沈清秋还没睡,在客厅等他。
“省里的调研组来了?”沈清秋递给他一杯温水。
“嗯,今天考察了一天。”林辰接过水杯,揉了揉眉心。
“那个苏主任……就是你在省城提到的那位?”沈清秋的语气很随意,但林辰能听出其中一丝不易察觉的探寻。
“对,省发改委的苏晓宁副主任,能力很强,看问题很准。”林辰如实回答,语气平静。
沈清秋看了他一眼,没有再问,只是轻声说:“早点休息吧,看你累的。”
躺在床上,林辰回想这一天与苏晓宁的几次短暂交流,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再次浮现。他知道,这种情感很危险,尤其是在他这样的位置和家庭情况下。但人心,有时候并不完全受理智的控制。
与此同时,在市委招待所的套房里,苏晓宁站在窗前,望着海州的夜景,手中无意识地转动着手机。屏幕上,是与林辰的加密聊天界面,最后一条信息还停留在几天前。
她脑海中回响着梁副主任睡前对她说的话:“晓宁啊,这个林辰,是棵好苗子,有想法,有担当,也不缺手腕。就是……他那个背景,还有海州这潭水,太深了。你和他接触,要掌握好分寸。”
分寸?苏晓宁微微蹙眉。她当然知道分寸的重要性。只是,有些欣赏,有些共鸣,一旦产生,就如种子落地,总会不由自主地生长。
她轻轻叹了口气,关掉了手机屏幕。海州的夜色,似乎比省城更加深邃,也更加引人探寻。而那个身处漩涡中心却始终沉稳坚定的男人,无疑是她这次调研中,最值得关注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