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兄妹二人拖着板车的影子拉得老长,如同他们此刻复杂的心绪,既有满载而归的喜悦,又掺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
区文化馆的喧嚣与荣光仿佛被隔绝在了身后,越靠近熟悉的大杂院,现实的气息便愈发清晰可闻。
板车上,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优秀创新成果”奖状被林晓梅小心翼翼地用手护着,生怕被寒风吹皱了一角。
她的脸颊因兴奋和走路而泛着红晕,大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彩,时不时就要低头看一眼那象征着荣誉的纸张。
与妹妹的兴奋外露不同,林向阳显得沉默许多。
他稳健地拉着车,目光警惕地扫视着沿途的街巷,脑海中反复回放着展览上的每一个细节。
沈怀儒工程师赞赏的目光、王科长热情的推介、周围人态度的转变,以及那张来自红星机械厂技术科的、印着单位名称和联系电话的小纸条。
这一切,都像是甘甜的泉水,滋润着他干涸已久的心田,让他看到了凭借自身努力挣脱困境的一线曙光。
尤其是机械厂再次递出的橄榄枝,以“旁听”、“交流”这种更温和、更符合他当前身份的方式,无疑比之前的直接特招更具吸引力,也少了许多风险。
如果能利用寒暑假去机械厂技校学习,接触更系统的知识和更专业的设备,对他而言,无疑是条极好的深造路径。
然而,钱叔那隐藏在柱廊后的阴鸷目光,以及那个与钱叔接头、气势不凡的陌生中年男子,就像两根尖锐的刺,扎在这份喜悦之上,让他无法完全放松。
沈怀儒的出现,是巧合,还是钱叔背后势力运作的结果?
他们对自己的关注,究竟到了何种程度?
那张技术科的纸条,是纯粹的机会,还是另一个更精巧的陷阱的入口?
“大哥,咱们真的获奖了!”
晓梅压抑着激动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还有机械厂……他们是不是还想让你去?”
“嗯,是邀请我们去旁听学习。”
林向阳收敛心神,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平稳,“这是个好机会,但具体怎么安排,还得仔细想想。”
他没有把内心的疑虑说出来,不想破坏妹妹难得的快乐。
“太好了!”
晓梅雀跃道,随即又想起大哥平时的教诲,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大哥放心,我知道,在外人面前咱们不能太张扬。”
林向阳赞许地点点头:“晓梅长大了。”
兄妹俩拉着板车回到大杂院时,天色已经擦黑。
早已等在门口的卫国和晓雨像两颗小炮弹似的冲了过来。
“大哥!二姐!怎么样?获奖了吗?”卫国迫不及待地问,眼睛瞪得溜圆。
晓雨也扯着林向阳的衣角,仰着小脸,满眼期待。
林向阳将奖状从晓梅手中接过,郑重地展开在两个小家伙面前。
昏黄的光线下,那鲜红的印章和“优秀创新成果”几个大字,仿佛自带光芒。
“哇!”
卫国发出一声惊叹,想伸手去摸,又怕弄坏了,手悬在半空。
晓雨则踮起脚尖,用小手指小心翼翼地指着上面的字,小声地、一字一顿地念:“优——秀——创——新——成——果!大哥真厉害!”
“是咱们全家厉害。”
林向阳纠正道,脸上终于露出了今天第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奖状上有‘向阳学习小组’的名字,也有晓梅、卫国、晓雨的功劳。”
这话让三个孩子都挺起了胸膛,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
将板车和展品安置好,奖状被晓梅小心翼翼地贴在了屋内最显眼的那面墙上,与之前街道颁发的“技术革新模范”锦旗并排。
昏暗的灯光下,这两份荣誉仿佛为这个家徒四壁的小屋注入了一种无形的底气。
林向阳拿出机械厂的纸条,再次召开了简短的家庭会议。
他将纸条上的内容告诉弟妹,并说明了“旁听”和“交流”的性质。
“就是说,大哥不用马上离开我们去工厂,还能去学更厉害的本事?”卫国理解得最快。
“对,大概是这个意思。”
林向阳点头,“不过这事不急,我们得先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好,也要看看街道和学校的安排。”
他刻意将节奏放缓,既是谨慎,也是一种策略。
不能显得对机械厂过于热切,以免授人以柄。
晚饭是晓梅用获奖后街道额外奖励的几两肉票买的猪肉炖的白菜,虽然肉少菜多,但浓郁的肉香弥漫在小小的屋子里,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驱散了连日来的紧张和疲惫,充满了久违的温馨与满足。
林向阳看着弟妹们吃得香甜的模样,心中那股守护的信念愈发坚定。
无论前方有什么,他都必须带着这个家走下去。
然而,这份温馨并未持续太久。
夜深人静,弟妹们都已沉沉睡去,脸上还带着笑意。
林向阳却依旧毫无睡意,他靠在炕头,耳朵捕捉着窗外的一切声响。
展览的“成功”像是一剂催化剂,他预感钱叔那边绝不会毫无动静。
对方投入了关注(甚至可能是运作),必然期待着回报,或者……下一步的举动。
果然,就在万籁俱寂,连风声都似乎停歇的后半夜,一种极其轻微、却不同于往常的异响,再次传入林向阳高度警觉的耳中。
不是窗棂的刮擦,也不是门口的脚步声。
那声音……更像是什么东西在缓慢地、谨慎地……移动?
方向似乎来自窗外,但又比窗户更低,像是贴着墙根。
林向阳的心猛地提了起来。
他无声地滑下炕,赤脚踩在冰冷的地面上,如同暗夜中的狸猫,悄无声息地挪到窗边,将耳朵紧紧贴在糊着报纸的窗棂上,屏息凝神。
声音消失了。
仿佛刚才只是他的错觉。
但他不敢大意,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过了足有五六分钟,就在他以为真是自己神经过敏时,那细微的移动声再次响起!
这一次,更加清晰,伴随着极其轻微的、泥土或碎石被拨动的“沙沙”声。
不是在窗前,而是在……屋后!
靠近那个被他用杂物巧妙伪装起来的、用于地窖通风换气的隐蔽气窗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