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哐啷——!!!”
一阵突如其来、尖锐刺耳、仿佛要将寂静夜空撕裂的金属撞击声和铃铛摇响,猛地从她脚边炸开!
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这声音如同惊雷般震耳欲聋!
“啊——!!!”
王翠花被这毫无征兆的恐怖声响吓得魂飞魄散,发出一声杀猪般的凄厉尖叫,整个人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猛地向后跳去,脚下又一滑,肥硕的身躯重重地摔倒在地,溅起一片尘土。
几乎在警报响起的同一瞬间,林家小屋的灯“啪”地亮了!
林向阳第一个冲了出来,手里甚至还拿着一根顶门用的木棍(做做样子),厉声喝道:“谁?!谁在那里!”
紧接着,卫国、晓梅也披着衣服跟了出来,晓雨则害怕地躲在门后偷看。
手电筒的光柱(林向阳用矿石收音机零件和旧电池改的)瞬间打在瘫坐在地、吓得面无人色、浑身抖得像筛糠一样的王翠花身上。
“王姑妈?”
林向阳故作惊讶,语气中却带着冰冷的质问,“这大半夜的,您不在家睡觉,跑到我们家墙根底下……这是干什么呢?”
此时,被巨大声响惊醒的邻居们也纷纷亮灯、开门探出头来,看到眼前这一幕,顿时议论纷纷。
“怎么回事?什么声音那么吓人?”
“好像是林家那边……”
“那不是王翠花吗?她怎么坐在地上?”
“我的天,她半夜摸到林家墙根去干嘛?”
王翠花在众人指指点点的目光和议论声中,又惊又怕又羞又恼,一张老脸涨成了猪肝色。
她指着地上那个还在微微晃动的、发出声响后暴露出来的简易警报装置,嘴唇哆嗦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她能说什么?说自己半夜不睡觉,跑来邻居家墙根“寻宝”?
地窖夹层+老鼠夹警报(立体防御体系)成功触发,人赃并获,爽感爆棚!
李爱华主任也被惊动,披着衣服赶来,看到这场面,脸色一沉:“王翠花!又是你!你这大半夜的搞什么名堂?这响声是不是你弄出来的?”
“我……我……”王翠花支支吾吾,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林向阳适时地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后怕”和“委屈”:
“李主任,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听到警报响了,出来就看到王姑妈在这儿……可能是她不小心碰到了我们为了防止野猫、黄鼠狼偷吃藏在墙根晒的菜干,设的几个小机关……没想到惊动了大家,真是对不住。”
他轻描淡写地将事件定性为“防小动物机关被误触”,既点明了王翠花夜探他家墙根的不轨行为,又给自己设置了合理的解释,还显得自己宽宏大量。
李爱华何等精明,岂会看不出其中的弯弯绕绕?
她狠狠瞪了王翠花一眼:“还不快起来!丢人现眼!大半夜不睡觉瞎晃悠,活该!赶紧回去!再有下次,看我怎么处理你!”
王翠花如蒙大赦,也顾不得摔疼的屁股,连滚带爬地窜回了自家屋里,紧紧关上了门,想必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没脸也没胆再打林家地窖的主意了。
一场潜在的盗窃危机,被巧妙布置的立体防御体系消弭于无形,还让王翠花当众出了个大丑。
邻居们议论着散去,看向林家的目光中,又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这林家小子,不仅有点手艺,这防备人的心思,也够深的!
回到屋内,重新插好门闩。
卫国兴奋地压低声音:“大哥!你弄的那个玩意儿太管用了!哈哈,你们看到王翠花那吓破胆的样子没?笑死我了!”
晓梅也松了口气,但随即又有些担忧:“大哥,经过这么一闹,咱们地窖虽然保住了,但会不会……更引人注意了?”
林向阳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晓梅的担忧不无道理。
王翠花是暂时被震慑住了,但今晚的动静,无疑向整个大院宣告——林家藏着东西,而且防范严密。
这就像此地无银三百两。
明处的王翠花好防,但暗处呢?
那个始终沉默寡言、行为莫测的钱叔,他今天并没有露面,但以他的警觉,不可能没听到动静。他会怎么想?
还有院里其他那些,表面上和气,内心却未必没有想法的邻居……
立体防御体系初战告捷,成功守护了家庭的秘密。但“家庭战略储备库建立”所带来的安全感,似乎并没有预期中那么牢固。
一种“藏富于人前”的隐忧,如同窗外深沉的夜色,悄然弥漫开来。
林向阳知道,真正的风雨,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他看了一眼墙角那沉默的柴油机轮廓,又望了望窗外无尽的黑暗,眉头微微蹙起。
王翠花夜探林家墙根,反被那突如其来的“惊天动地响”吓得魂飞魄散、当众出丑,这事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大杂院里漾开了一圈复杂的涟漪。
明面上,再无人敢轻易打林家小屋的主意。
林向阳那“防黄鼠狼”的机关,在邻里间传得神乎其神,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连带着平日里对林家兄妹还算和气的几家邻居,言行间也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谨慎与打量。
林家获得了暂时的、表面的安宁。
但林向阳心里清楚,这安宁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王翠花那怨毒的眼神,钱叔那日并未露面却仿佛无处不在的沉默注视,都像无形的丝线,缠绕在这个逐渐显露出“不同”的家庭周围。
地窖防御的成功,是守成,是抵御风险。但要想真正站稳脚跟,让弟妹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为未来铺路,必须不断进取,开辟新的、更稳妥的财源。
黑市之路已断,街头小摊收入有限且受制于天气政策。
年关将近,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带着期盼与忙碌的气息。
林向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年节,是消费的旺季,也是需求的爆发期。
写春联的生意去年试水成功,但书法非一日之功,难以大规模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