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吴工的正式学徒后,林默的生活变得规律而充实。清晨六点准时起床,洗漱、晨跑、早餐,七点半前抵达车间打卡,这是吴工定下的规矩——“手艺人的功夫,一半在手上,一半在筋骨里。”起初林默觉得严苛得近乎刻板,可几周下来,竟也习惯了这种节奏,甚至开始享受那种被秩序填满的踏实感。
白天,他寸步不离地跟在吴工身边,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吸水。从最基础的图纸识读到复杂的机甲动力链设计,从焊接工艺参数到热处理对合金性能的影响,吴工讲解时从不拖泥带水,往往一句话就戳中要害。比如讲到力矩分配时,他会突然把扳手一扔:“你要是不懂重心偏移,造出来的不是机甲,是瘸腿驴。”可正是这些粗粝却精准的比喻,让林默那些过去自学时囫囵吞枣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许多曾让他辗转反侧的理论难题,在吴工三言两语间豁然开朗。
但他“垃圾佬”的本性难移。午休时间一到,别人去食堂吃饭,他却总揣着饭盒晃悠进废料区,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慢悠悠地翻检堆积如山的报废零件和边角料。这片区域位于厂区东北角,铁网围栏锈迹斑斑,头顶的日光灯常年闪烁,仿佛连光线都不愿久留。可对林默来说,这里却是藏宝地。
有“老铁”的扫描鉴定,他的目光几乎成了透视眼。那块表面焦黑、被人当成废铜烂铁丢弃的散热模块,经“老铁”分析竟是某款军用级等离子引擎的副冷却阵列,核心晶格结构完好无损;一段看似普通的钛钨复合管材,实则是高抗磁环境下专用导流管,市面上早已停产;更别说那次他在一堆粉碎电路板底下扒拉出的半透明密封盒——里面整齐码放着十二枚未激活的微型量子校准陀螺仪,精度等级接近实验室级别!
“你小子,眼睛比扫描仪还毒。”一次,吴工巡查路过,正撞见林默蹲在废料堆旁,小心翼翼拆卸一块嵌在变形护甲里的光学聚焦镜片,忍不住摇头笑骂,“这都快成精了。”
“嘿嘿,运气好,运气好。”林默憨笑着应付过去,顺手把镜片裹进防静电布,塞进工具包夹层。那里面已经躺着好几个秘密战利品:一枚能兼容多种信号频段的加密通信芯片、一段柔性神经传导线路残段、甚至还有一小截疑似外骨骼动力纤维的黑色丝状材料——虽然暂时不知用途,但直觉告诉他,这些东西早晚有用。
这些“捡”来的零件,一部分被他用来悄悄优化自己那台“铁蝎”。原先腿部缓冲系统反应迟滞的问题,如今换上了仿制增压模块后已大幅改善;背部装甲接缝处加装了回收来的微型散热鳍片,有效降低了长时间运行时的核心温度;就连驾驶舱内那套老旧的操作反馈系统,也被他用捡来的触觉模拟元件重新调校,手感细腻得像是在操控自己的肢体。
另一部分,则被他分类编号,锁进宿舍床底一个不起眼的金属箱里。箱子贴着普通标签写着“备用耗材”,实则每一格都按功能与材质精细归档,宛如一座微型军火库。
更鲜为人知的是,他偶尔利用晚班轮值的机会,申请使用闲置的数控微雕机和激光蚀刻台,加工一些奇奇怪怪的小部件。比如一种双螺旋导能槽结构,外形像极了某种生物神经突触;又或是一组可折叠式支撑骨架,展开后形似昆虫节肢。没人知道他要做什么,连吴工也只是皱眉嘀咕一句:“搞这些歪门邪道,别耽误正经活儿。”
而每当夜深人静,耳机里便会响起“老铁”低沉冷静的汇报声:
【宿主,‘夜魇’腿部增压缓冲模块仿制完成,性能可达原版85%。】
【检测到新型记忆合金残片,建议用于肩部旋转关节减震层,疲劳寿命预计提升40%。】
【警告:昨日获取的神经传导线路存在微量辐射残留,建议隔离观察72小时后再进行集成测试。】
林默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嘴角微微扬起。他知道,这些藏在暗处的积累,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而现在,他只需沉默前行,像一只蛰伏的蝎子,在阴影中磨砺毒刺,等待破壳而出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