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日的敬拜仪式,流程繁复而严谨,充满了古老的仪式感。
第一日,主要是静默与忏悔。所有参与者在指定区域盘膝而坐,闭目凝神,反思自身一年来的言行是否有违族规祖训,是否有负前辈先贤的牺牲与期望。整个广场落针可闻,只有风吹过旗帜的猎猎作响,以及每个人心中无声的叩问。这种集体的静默,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场域,让年轻的弟子们深刻感受到家族历史的厚重与自身肩负的责任。
第二日,是诵读与宣讲。由族内学识最渊博、德高望重的长老,面向所有族人,再次讲述慕砚青的事迹。从他被汪藏海囚禁于画狱,到张起灵率众破禁救援,再到他为绝后患,毅然动用禁忌之术“太初封禁”,最终力竭沉睡。故事的情节,在场的每一个人早已耳熟能详,但每一次听,仍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震撼与悲壮。尤其是讲到慕砚青最后对张起灵的嘱托,希望他不要因自己而让张家走向错误的局面时,许多年轻弟子的眼中都会泛起泪光。
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强者的牺牲,更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对家族未来的深沉关切。这远比单纯的力量崇拜,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塑造忠诚。
宣讲之后,还会由族长或核心族老,结合当年放野弟子带回的外部情报、家族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慕砚青的精神,对族人进行训诫与激励,强调团结、坚韧与不断自强的重要性。
第三日,则是正式的祭拜与誓师。所有人在族长的带领下,面向那紧闭的禁地院门,行三跪九叩之大礼。贡品被整齐地摆放在院门之外,香烟缭绕,直上青天。随后,众人齐声诵读祭文,歌颂功绩,表达追思,并立下守护家族、不辱先辈的誓言。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在古楼山谷间回荡,气势磅礴。
仪式结束后,并非简单的解散。新获得放野资格的弟子,会在此刻,由族长亲自授予令牌,并接受全体族人的注目礼,寓意着他们将承载着先辈的荣光与期望,踏上守护家族的征途。而有功归来的放野小队,也会在此时得到公开的表彰,将其事迹与慕砚青的精神相联系,树立为新一代的榜样。
这一年,仪式之上,便有一支刚刚从西北大漠完成艰难任务归来的小队,受到了隆重的嘉奖。他们带回了关于一支古老失落部族可能与某种未知威胁相关的关键线索,过程九死一生。当队长,一名年仅二十岁的内族精英,从族长手中接过象征荣誉的玉珏时,他激动地望向禁地方向,沉声道:“晚辈必不负族老牺牲,不负家族栽培!”
他的话语,代表了所有年轻张家族人的心声。
通过这年复一年的仪式,慕砚青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核心。他沉睡的院落,是张家的圣地;他的事迹,是张家的史诗;他的存在,是凝聚所有张家人心的旗帜。
即便最初的制定者,那位心若寒冰的起灵,或许带着偏执与赎罪的成分,但这条铁律在时光的发酵下,确实成功地塑造了张家独特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认同。慕砚青这个名字,如同一颗被精心保存的火种,在张家代代传承,照亮着后来者的道路,也警示着他们不忘过往的伤痛与牺牲。
这火种,在冰冷的规则与残酷的历练之外,为张家注入了一种名为“精神”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