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的第一场冬雪刚落,雁归村的自留地埂就围了两拨人 —— 东河村的马大叔和西河村的刘婶正攥着木尺争边界:“这埂得往你那边挪半尺!俺家分地时量的是四丈二,现在咋少了三寸?” 刘婶也红着脸喊:“俺家的地尺没差!是你家翻土时占了埂!” 老村长赶过来时,雪粒子正往两人衣领里钻,他掏出揣在怀里的 “地块划分图”,指着上面红漆画的界桩:“按公社标的桩子来,桩距三丈六,中间埂宽三尺,谁也不能占!”
陆承泽蹲下来,用冻得发红的手指扒开雪下的土,露出半块埋在地里的青砖 —— 这是分地时特意埋的界标。“你看,青砖到马大叔地头是四丈二,到刘婶地头也是四丈二,埂没动,是翻土时土块滚到埂上了!” 他还教两人 “界埂护管法”:“在埂上种两行冬麦,麦根能固土,还能当界标,明年春天绿油油的,谁也不会认错!” 马大叔摸着青砖,不好意思地笑了:“是俺急糊涂了,不该瞎猜疑!” 刘婶也跟着点头,两人一起把滚到埂上的土扒回自家地里,雪埂上很快多了两串并排的脚印。
解决完边界争议,自留地的土壤改良就提上了日程。五村的地块大多是沙壤土,保肥保水差,陆承泽带着技术组在雁归村的自留地搞 “改良试点”—— 每分地撒两百斤腐熟的羊粪,再掺五十斤草木灰,用小犁翻进土里,“羊粪肥地,草木灰补钾,翻匀了冻一冬,开春土就酥了!” 老周带着流民组帮着积肥,他们把村里的羊圈、牛圈粪都清出来,堆在空场上发酵,周妻则带着妇女们拾柴禾,“发酵得用柴禾煨着,不然天冷冻住,肥效出不来!”
可西河村的肥不够用 —— 他们村养畜少,凑不出足够的羊粪。王村长急得直搓手,陆承泽当即找公社协调:“按自留地政策,困难村可申请集体肥补助!” 三天后,公社就派车送来了五百斤腐熟的马粪,还附了张 “补助清单”:“西河村 150 斤,东河村 100 斤,南村 50 斤,优先补沙壤地块!” 张婶捧着马粪,往自家地里撒时手都轻:“这是公社给的‘救命肥’,明年种萝卜准能长到斤把重!” 老陈则在 “肥量分配账” 上记着:“每分地肥量登记造册,不准多领私藏,保证公平!”
贪腐退赔粮的分配更见民心。公社工作组把张有财退赔的 60 斤粗粮、30 斤荞麦,加上清查其他村贪腐追回的 120 斤粮食,汇总成 “救济补充粮”,按 “困难户优先、流民户倾斜” 的原则分 —— 老周家四口人,除了分粮,还多补了 10 斤荞麦,王组长说:“流民户刚转正,自留地备耕缺种子,这是公社的心意!” 东河村的李大叔家,男人卧病在床,分了 15 斤粗粮,他捧着粮袋抹眼泪:“以前被克扣的粮回来了,还多补了,这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分配现场,五村代表轮流记账,每一笔都念出声,没人有异议。
公社的 “反腐经验推广会” 也在雁归村开得热闹。王组长拿着五村的反腐材料,对着全公社十二个村的干部说:“雁归五村的经验有三条 —— 一是账册公开,工分、粮款每月贴出来;二是代表监督,每村选五个农户代表,盯着粮仓、账房;三是及时退赔,贪腐粮款不积压,当场分给农户!” 他还把五村的 “监督细则” 印成小册子,发给每个村:“从下个月起,全公社按这细则查账,发现贪污的,不管金额多少,一律通报处理!” 西河村的新会计刚上任,当场表态:“俺一定按细则来,账册天天晒,绝不私吞一分粮!”
冬雪融化前的 “封冻水” 浇灌,成了备耕最后一关。陆承泽带着五村农户测土壤湿度:“雪化后,土攥成团不散,就该浇封冻水,浇透了冻一冬,开春能保墒!” 他还定了 “浇灌规矩”:集体水渠优先供自留地,每户按地块大小领水票,“一分地一票,一票一桶水,不准多领浪费!” 小吴爹带着木匠们做 “滴灌瓢”—— 瓢底钻了五个小孔,往地里浇时水渗得匀,“比用桶泼省水,还不冲坏土埂!” 老周带着流民组帮着抬水,他们的自留地在东河沿岸,离水渠近,却主动帮西河村的困难户浇地:“都是一个集体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夜里的技术流动站,灯亮到后半夜。陆承泽和五村的干部围着 “来年耕管规划图” 讨论:“开春后,集体地先种谷、豆,自留地种蔬菜、油料;五月份搞一次农具共享,把犁犋、耧车统一调配;秋收后,自留地的秸秆归集体,沤成绿肥,再分给农户!” 老陈则在写 “自留地公约”:“不准在自留地种高秆作物挡邻地光照;不准私占集体水渠;秋收后,每户交五斤秸秆给集体,支援来年肥地!” 公约写好后,五村农户轮流签字,周娃也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了 “周家”,他说:“俺家的地,要守规矩!”
十二月的最后一场雪,把五村的自留地盖得白茫茫的。老周站在自家四分地旁,看着雪地里的界桩、刚浇完冻水的土埂,心里满是踏实。周妻抱着刚缝好的种子袋,里面装着自留地的萝卜种、油菜种,她说:“等开春雪化,咱就播种,到夏天就能吃自家种的菜了!” 远处的集体水渠里,水结了薄冰,共享站的农具棚里,新做的滴灌瓢、小犁摆得整齐,技术流动站的规划图上,红色的界桩、绿色的作物标记,像一幅充满希望的画。
政策扎了根,反腐清了风,协作暖了心 —— 五村的自留地,不再只是一块块零散的土地,而是政策落地的见证,是集体凝聚的纽带。冬雪下的土地里,藏着来年的种子,也藏着五村人踏实的盼头,等着开春发芽,等着更丰收的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