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晨光刚漫过社区的矮墙,林辰就背着帆布包站在了宿舍楼下。包的侧袋里塞着个布包,里面是苏晓冉昨天挑好的杜仲片,深褐色的片子带着细密的纹路,还裹着点药香。她特意写了张纸条贴在包上:“药店师傅说杜仲要掰成小块,煮的时候加几颗枸杞,补肝肾的劲儿更足,我还晒了点陈皮,能去去药味。”
“辰儿!等等我!”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撞出来,他怀里抱着个保温桶,里面是刚冲好的芝麻糊,还冒着热气,“我妈说芝麻糊补肝肾,郑爷爷腰背痛,吃点这个正好养着。苏同学呢?她那煮杜仲的砂锅带来没?”
“来了!”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浅灰色的小砂锅,锅沿缠了圈浅蓝布条,“这锅是我妈新给我买的,说比旧锅导热匀。昨天我把杜仲提前泡了大半天,省得今天煮不透,药效出不来。”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带着点刚发芽的草叶味,软乎乎的不扎人。苏晓冉把砂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郑爷爷年轻时在工地扛钢筋,落下了腰背疼的毛病。现在坐久了站不起来,夜里翻身都得咬着牙,贴了膏药也不管用,上次去买菜,走两步就得歇会儿。”
林辰摸了摸帆布包里的杜仲片,指尖能感觉到片子的韧性。他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带着点笃定:“书里写‘老人腰背疼多是肝肾亏虚、经络不通,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枸杞滋阴,再按肾俞、委中穴通经络,配合祝由术,能缓解疼痛’。”
胖子在旁边插了句:“要不要带点温水?上次马爷爷喝陈皮水,就说先喝点温水垫垫胃舒服。”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里面是温好的枣水,“枣水甜,郑爷爷要是觉得杜仲水苦,兑点进去正好。”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胖子找了个干净的长椅让苏晓冉坐:“你抱着砂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上次去社区,你胳膊都酸了,这次可别硬撑。”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灰色的棉手套:“我戴了手套不冷,给你也带了双 —— 你手爱冻,这个加了绒,比你上次戴的厚。”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有点红,赶紧套在手上:“谢了啊,这手套摸着真软和,比我妈买的舒服。”
公交来的时候,正好有个靠窗的空位。苏晓冉小心地把砂锅放在座位旁边,林辰则把装杜仲的布包揣在腿上,怕被人挤坏。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郑爷爷家的路线:“阿姨说郑爷爷家在社区南边,门口有棵老椿树,树干上还挂着个旧鸟笼,很好找。”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杜仲水的煮法:“水开后放杜仲和枸杞,煮二十分钟,煮到水变浅褐,再放陈皮煮五分钟。” 他忍不住笑:“你记得比我还细,我都快忘了陈皮要后放。”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郑爷爷本来就疼得难受,别再让他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你们可来了!郑爷爷一早就坐在椿树下的藤椅上等,说怕你们找不到。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稀稀的,他能喝点。”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能看到李奶奶在院子里摘青菜,她老远就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腌菜啊!刚腌好的雪里蕻,配粥吃正好!”
郑爷爷家果然在社区南边,门口的老椿树枝繁叶茂,树干上挂着个竹编鸟笼,里面没鸟,笼底铺着层干稻草。郑爷爷坐在藤椅上,穿件深绿色的棉袄,腰上垫着个厚棉垫,手里攥着个木质的按摩棒,看见他们来,想站起来,却疼得皱了皱眉,又坐了回去。
“别起来,别起来!”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他的胳膊,“您坐着就行,我们自己来。”
郑爷爷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眼角还沾了点眼屎:“麻烦你们了,这么冷的天还来。我这腰,真是熬人,昨天夜里想翻个身,疼得我直冒冷汗,折腾到后半夜才睡着。”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旧衣柜,柜门上贴着张旧年画,画的是胖娃娃抱鲤鱼。郑爷爷把他们让到沙发上,桌上放着个空药盒,里面还剩两片止痛药:“快坐,我这屋小,别嫌弃。我给你们倒点热水。”
苏晓冉赶紧递过枣水:“爷爷您别忙,我们自己来。您腰背疼的时候,是不是还觉得‘腿发沉’?”
郑爷爷点点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上次我孙子来看我,给我买了个腰部按摩仪,用着也不管用,还是疼。医生说我是‘腰椎间盘突出’,开了止痛药,吃了也只能顶一会儿,现在连弯腰系鞋带都费劲。”
林辰让郑爷爷慢慢趴在沙发上,掀开他背后的衣服。郑爷爷的腰有点驼,脊柱两侧的肌肉硬邦邦的,按到肾俞穴时,他疼得 “嘶” 了一声,手紧紧攥着沙发巾:“就是这儿,疼得最厉害,有时候还会串到腿上。”
林辰摸了摸那处肌肉,语气很轻:“爷爷,您这是经络堵了,肝肾也有点虚,我先给您按两个穴位,能缓解点疼,一会儿再煮杜仲水喝,喝了能让筋骨舒快点。”
郑爷爷点点头,声音有点闷:“麻烦你了小伙子,我这老毛病,也不想折腾了,能弯腰系鞋带就行。”
林辰先按郑爷爷腰上的肾俞穴 —— 在脊柱两侧,按的时候用了点巧劲,没敢太用力:“爷爷,有点酸胀您忍一下,按几分钟就不那么疼了。”
苏晓冉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本子记个不停:“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治腰背疼、腿沉。”
胖子凑过来也想试试,被林辰拦住:“你别瞎按,这穴位离脊柱近,按偏了容易伤着。你去把爷爷桌上的空药盒收拾了,一会儿煮杜仲水。”
胖子点点头,赶紧收拾桌子,还不忘给郑爷爷倒了杯枣水:“爷爷您喝口水,按完穴位就舒服了。”
林辰按完肾俞穴,又按了郑爷爷腿上的委中穴 —— 在膝盖后面的窝窝里,是治腰背疼的要穴。按了大概十五分钟,郑爷爷慢慢舒了口气:“不…… 不那么疼了,腿也轻了点,能稍微动一动了。”
林辰知道,这时候用祝由术辅助正好。他闭上眼睛,回忆老医书里治腰背疼的咒语:“肝肾足,筋骨强,腰背舒,疼痛消。”
默念着咒语,手指轻轻按在郑爷爷的腰上。脖子上的玉佩很快热起来,一股温和的暖流顺着指尖渗进郑爷爷的腰背里。郑爷爷轻轻叹了口气,声音软下来:“暖…… 从腰里暖到腿上,像有股热流在跑,不那么疼了。”
林辰慢慢收回手,玉佩的温度也渐渐降了。他帮郑爷爷盖好衣服:“您先歇会儿,我去煮杜仲水,喝完腰背能更舒快点。”
苏晓冉已经把砂锅放在煤炉上,倒了温水,胖子帮忙把泡好的杜仲和枸杞放进去。锅里的水很快冒起小泡,杜仲的药香混着枸杞的甜香,飘得满屋子都是。煮到第二十分钟时,苏晓冉又把陈皮放进去,很快,陈皮的清香也飘了出来,中和了药味。
“这味儿真好闻,” 郑爷爷吸了吸鼻子,“我年轻时在工地,工友也给我煮过草药水,说能治腰疼,那时候忙,没顾上喝。后来退休了,疼得厉害,也忘了这回事。”
苏晓冉坐在郑爷爷身边,笑着说:“爷爷,以后您想喝,就跟我们说,我们每周都来给您煮。您要是想出门,我们也能扶着您慢慢走。”
正说着,门口传来敲门声。李奶奶拎着个玻璃罐走进来,里面是雪里蕻:“刚腌好的雪里蕻,给你们和郑爷爷带点。郑爷爷,你腰好点没?上次我还看见你弯腰捡东西,疼得直咧嘴呢。”
郑爷爷笑了:“好多了,这小伙子按完,我就能稍微动一动了。一会儿再喝杜仲水,肯定能好得更快。”
李奶奶刚坐下,张奶奶也来了,手里拿着双棉鞋:“给郑爷爷做的棉鞋,鞋底软,走路不费劲儿,腰也不用弯那么狠。你们也在啊,我还给你们织了袜子,这次是深蓝色的,耐脏。”
屋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李奶奶和张奶奶坐在桌边吃芝麻糊,胖子在旁边帮忙递勺子,苏晓冉守在煤炉边盯着锅,怕杜仲水煮糊了。
陈皮放进去煮了五分钟,苏晓冉把砂锅端下来,用小瓷碗倒了半碗,放凉了点递给郑爷爷:“爷爷您尝尝,要是觉得苦,我给您兑点枣水。”
郑爷爷接过碗,喝了一口,咂咂嘴:“不苦,正好,有股陈皮的香,比我吃的止痛药强多了。”
他慢慢把半碗水喝完,放下碗,试着慢慢坐起来,又轻轻扭了扭腰,脸上露出笑:“哎呀,腰背真不那么疼了!刚才还不敢使劲儿,现在能稍微扭一扭了,腿也不沉了!”
张奶奶凑过来,笑着说:“我就说这几个孩子有本事!上次郑爷爷疼得连门都不敢出,现在都能扭腰了!”
郑爷爷想站起来试试,林辰赶紧扶住他。他慢慢走到门口,弯腰捡起地上的小石子,虽然还是有点慢,但没再喊疼:“能弯腰了!以前捡个东西都得喊我孙子帮忙,现在终于能自己来了!”
屋里的人都笑了,李奶奶拍着手说:“太好了!郑爷爷,你以后终于能跟我们一起在椿树下聊天了!”
快到下午的时候,三人准备回学校。郑爷爷非要把自己种的青菜塞给他们 —— 装在布袋子里,还带着泥土的湿气。李奶奶塞了罐雪里蕻,张奶奶则把织好的袜子拿出来,深蓝色的,摸起来软乎乎的。
“下次再来啊!” 老人们站在椿树下挥手,郑爷爷的声音最亮,“我煮了玉米粥等你们!”
公交上,胖子抱着装芝麻糊的保温桶,一边吃一边说:“今天真开心,郑爷爷能弯腰捡东西了,还收了这么新鲜的青菜。辰儿,你说咱们下周来,帮谁啊?”
林辰摸了摸怀里的老医书,又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笑着说:“社区阿姨说,下周有个赵爷爷总觉得‘膝盖响’,走路上楼都费劲,咱们来帮他看看。”
苏晓冉点点头,手里攥着深蓝色的袜子:“我明天去药店买点桑寄生,老医书里写桑寄生能祛风湿、强筋骨,对膝盖响有好处。”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林辰看着身边叽叽喳喳的两人,又想起郑爷爷弯腰捡石子时的笑脸,突然觉得,这份传承从来都不是遥远的医理条文 —— 是苏晓冉怀里的小砂锅,是胖子手里的芝麻糊,是老人们递过来的青菜和腌菜,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小事,把老祖宗的医术,变成了能摸得着的安稳,能暖到心里的踏实。
他翻开老医书,在空白的页角上轻轻写下:“筋骨舒,则行动便;心意近,则温暖生,此乃传承之真义。” 写完,他把书抱在怀里,心里满是期待 —— 下周的社区之行,又能帮到一位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