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刚把中医科的秋收健康指南装订好,手机就响了。屏幕上 “赵村长” 三个字跳出来,接起时能听见电话那头的玉米叶摩擦声,还有赵村长带着点急的声音 —— 夏末的稻子刚收完,又要准备收玉米,村里的老人都快扛不住了。
“林医生,老人们的腰又疼起来了!” 赵村长的声音裹着秋初的燥意,“准备掰玉米,弯腰捆秸秆,之前泡了脚好点,现在又直不起来;咱们种的枇杷果,黄了几颗,却被鸟啄了大半,剩下的也怕保不住;还有几个娃,偷摘半熟的枇杷吃,现在腹胀不吃饭,哭着喊肚子沉。您看这周能来不?”
林辰心里盘算着,老人腰疾反复得用更贴合干活的护具,杜仲桑枝做腰垫,垫在腰后干活不硌;枇杷防鸟啄用村里的旧红布条,风吹着晃,能吓走鸟,不用花钱;小孩消化不良用山楂配鸡内金,鸡内金是村里杀鸡留的,洗干净晒干就行,比单靠山楂消食更管用。他应道:“我们周日就去,带了杜仲桑枝碎、旧红布条,还有鸡内金的处理法子。您先让老人们别捆太多秸秆,分着来;枇杷树旁先插几根竹竿,等我们来挂布条;腹胀的娃别吃凉的,先喝温粥。”
挂了电话,林辰和苏晓冉赶紧打包。林辰装了袋晒干的杜仲桑枝碎(按之前比例混好),还打印了 “腰垫做法与防鸟图解”;苏晓冉带了些粗棉布(做腰垫套)、干净纱布(过滤消食汤),又找了捆旧红布条(村民捐的,剪成长条);两人还带了小剪刀,帮着修剪枇杷树的杂枝。
周日一早,风里带着秋初的凉,玉米叶的清香飘得老远。两人背着腰垫材料、红布条往青山村赶。大巴车驶进山区,路边的玉米秆长得比人高,叶子被风吹得 “沙沙” 响,村民们在田里捆玉米秸秆,空气里混着玉米香和泥土味,忙劲里藏着秋收的盼头。
快到村口时,就看见小石头和赵村长站在老槐树下。小石头怀里抱着个布包,里面是洗干净的鸡内金(村里昨天杀鸡留的),手里还攥着根枇杷枝,枝上挂着颗被鸟啄过的半熟果子;赵村长旁边堆着几捆旧红布条,眉头皱着。
“林医生!俺们等你好久了!” 小石头蹦着跑过来,把布包和枇杷枝递过去,“俺听村里奶奶说,鸡内金能消食,昨天杀鸡就留了些,洗干净晒着了;枇杷果被鸟啄得厉害,俺们插了竹竿,就等挂布条了……”
林辰接过布包,鸡内金晒得干爽,没有一点腥味。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一股暖意顺着指尖传到他手上 —— 像是在认可他的细心。“鸡内金能用!枇杷果也能保住,咱们先给老人们做腰垫,再去挂布条,最后给娃们煮消食汤。”
跟着往神农庙走的路上,王奶奶扶着腰,慢慢跟在后面,每走一步都要扶着旁边的树:“林医生,俺这腰,昨天捆了两捆玉米秆,今天就弯不下去了,掰玉米可咋整啊?”
林辰还没开口,胸口的玉佩先热了点,暖意蹭过他的指腹 —— 像是在确认 “腰垫对症”。他扶着王奶奶的胳膊:“您放心,做个腰垫垫在腰后,弯腰时能撑住,比光靠泡脚管用,掰玉米也不费劲。”
到了神农庙,苏晓冉已经把粗棉布剪成腰垫大小的布块,摊在石桌上。小石头蹲在旁边,把杜仲桑枝碎按厚度铺在布上:“俺记着你说的,中间铺厚点,两边薄点,垫着不硌腰!”
林辰拿起布块,把混好的杜仲桑枝碎铺匀:“腰垫要缝成夹层,里面的草药碎能固定,不会乱跑;边缘缝上松紧带,能绑在腰上,干活时不会掉。”
赵村长和村民们围过来缝腰垫,李大叔手笨,缝得歪歪扭扭,小石头就凑过去教他:“大叔,线要顺着布边缝,不然草药会漏出来!俺教你,这样走针……”
王奶奶先缝好一个,垫在腰后试了试,弯腰比了比掰玉米的动作:“真得劲!垫着不沉,腰能撑住了,今天能多掰点玉米了!”
其他老人也跟着缝腰垫,有的自己缝,有的互相帮忙穿针。小石头端着针线盒,给需要的人递线:“缝完记得试试,不合适俺们再改!垫着舒服最重要!”
处理完腰垫的事,一行人往草药地旁的枇杷苗走。三棵树苗上的果子黄了小半,有的果子上留着鸟啄的洞,掉在地上的果子也不少。林辰蹲下来,捡起颗掉在地上的果子:“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风吹着晃,鸟怕红颜色,就不敢来了。每棵树旁插三根竹竿,布条挂得错落点,能挡得更全。”
苏晓冉把红布条剪成一米长的条,村民们拿着竹竿往地里插。小石头拿着布条,往竹竿上系:“俺系松点,风一吹就能晃!这样鸟看见红的动,就不敢来啄果子了!”
赵村长边插竹竿边说:“这法子省钱,还不用买药喷,果子也安全,等熟了就能给娃们尝鲜。” 挂完布条,林辰摸了摸树上的黄果子,果皮光滑,没有新的啄痕。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像是在确认 “鸟不会再来了”。他笑着说:“再等五天,果子就能全黄,到时候就能摘了。”
回到庙里时,几个腹胀的小孩正坐在火塘边,手捂着肚子,没精神玩。林辰拿出生姜、山楂、鸡内金:“山楂三颗去籽,鸡内金剪碎,生姜一片,煮水时加半勺红糖,水开后煮十分钟,过滤渣子喝,能消食还能开胃。这汤温着喝,别喝凉的。”
小石头赶紧找了个小锅,帮着放材料,还跟小孩们说:“俺之前消化不良,喝了这汤就好了!你们别再偷摘半熟的果子了,熟了才好吃,还不胀肚子!”
小孩们喝完汤,过了会儿就说饿了,眼睛也亮了起来。小豆子拉着小石头的手:“小石头哥,俺以后等果子熟了再吃,要是再胀肚子,就找你煮这汤!”
中午,村民们留林辰和苏晓冉吃饭。饭桌上摆着玉米粥、炒青菜、还有温着的消食汤,都是秋收时清淡养身的吃食。张大叔喝着粥,摸了摸腰后的腰垫:“垫着这腰垫,上午掰了两筐玉米,腰也不疼了,比之前轻松多了。”
林辰摇了摇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小石头帮着准备鸡内金、挂布条,大家一起做腰垫护果,这就是传承 —— 每个人都搭把手,把好法子用在秋收里,把日子过踏实。”
饭后,大家把剩下的杜仲桑枝碎、山楂鸡内金分装成小袋,每个袋子上都贴着小石头画的小图案:腰垫、枇杷果、鸡内金,一眼就知道用途。赵村长把袋子分给村民:“以后谁腰疼、腹胀,就拿对应的袋子做腰垫、煮汤,不用再等林医生来。”
准备回城时,小石头抱着个布包跑过来,里面是他自己缝的小腰垫、装着山楂鸡内金的小袋,还有一页新画的枇杷树图:“林医生,这个给你带回去,城里要是有人腰疼、腹胀,你就教他们做腰垫、煮汤;这是俺画的枇杷树,挂了红布条,鸟不会来啄了,果子能全熟!”
林辰接过布包,展开图画 —— 歪歪扭扭的枇杷树上挂着红布条,黄澄澄的果子满枝,旁边画着个小腰垫,写着 “护腰” 两个字。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画得好!等果子全熟了,我来跟你们一起摘。以后村里的秋收护腰、护果,就靠你多帮衬了。”
小石头用力点头,眼里亮得像秋初的太阳:“俺会的!俺会教更多娃认鸡内金、挂布条,不让老人们腰疼,不让果子被鸟啄,不让你失望!”
车子开动时,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田里的玉米秆排列整齐,枇杷树上的红布条在风里晃,黄果子透着诱人的光,小石头领着小豆子,举着鸡内金,大声喊:“林医生!果子熟了来吃枇杷啊!”
林辰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青山、金黄的玉米地,还有那两道蹦跳着的小小身影,胸口的玉佩始终带着温意。他想起白胡子老头说的 “神农医道,重在仁心”,想起从夏末暖腰到秋初护果,从消食止泻到防鸟保熟 —— 原来传承从不是复杂的道理,是小石头手里的鸡内金,是村民们挂在树上的红布条,是每一个人在秋收里互相照料的心意,是把好法子揉进忙碌的日子里,长出踏实的希望。
回到城里,林辰把小石头送的小腰垫放在沙发上,把新画的枇杷树图贴在书桌前。苏晓冉看着图上的红布条和黄果子,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吧?不是你教多少,是他们能把学到的用在秋收护腰、护果上,还能带着更小的娃一起守着丰收,这才是真的传下去了。”
林辰点了点头,摸了摸胸口的玉佩。玉佩的暖意还在,像秋初的阳光,暖着他的心里。他知道,青山村的 “温暖奇遇” 还在继续,而他带着这份神农传承,会一直走下去 —— 用山里的草木做护具,用身边的物件护丰收,用心里的仁心做暖,让每一份传承,都能在四季的流转里,护住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守住每一份丰收的甜。
晚上,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枇杷树图上,也落在玉佩上。林辰看着图,突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从不是玉的光芒,是小石头手里的针线,是村民们树上的红布条,是这世间最朴素的守护 —— 把好法子传下去,把丰收保住,把日子过甜,让每一个秋天,都能有弯腰不疼的暖,有满枝熟果的甜,有踏实满足的笑。这,才是神农医道真正的根,才是他要守一辈子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