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李氏不敢再嚎了!她只是想试着拿捏一下曹丽华,听曹妈妈这么一说,她也是有些心虚了。
她懊恼自己怎么把村里的忌讳给忘了,真是太久不回来了,啥也不知道了!
她把眼泪一抹,毫不尴尬的拉起曹妈妈的手,“还是老姐姐心细,我这只顾着伤心了,倒忘了咱村的一些说法。
该打嘴!咱们姐俩现在像亲姐妹一样,都是丽华为我们操心,我们好好的,她也顺心舒心,我肯定不会给她添麻烦的。”
又指着出来进去的孩子们说:“看看咱家这人丁兴旺的,秦家能有现在,我知道都是丽华的福气震着呢!
我也有钱,我也给孩子们都准备了压岁钱的!”
曹丽华:“只要你不闹什么幺蛾子,你的钱你自己留着,到时候孩子的压岁钱,不用你贴老本。”
秦李氏笑成了一朵花,“哎,我知道了,一定安安稳稳的不闹妖。谁要说些乱七八糟的,我就骂她们!”
曹妈妈冲她挤眼睛,曹丽华笑了一下。
这老太太可恶起来也是真可恶,现在这样,她又有一丝心酸!
人老了,反过来依靠孩子们的时候,会有一种理亏的感觉。好老人不想麻烦孩子,怕给他们添麻烦。坏老人会想着法的折腾孩子,怕人注意不到他们!
总之,老了之后,孩子和大人的地位就掉了个!双方都不习惯,需要一个磨合期!
磨合的好了,父慈子孝皆大欢喜,磨合的不好,就成了互相折磨,留下伤痕留下遗憾!
曹丽华觉得自己现在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不会在那些不好的人和事上,留下太多情绪。
现在的她,更注重自己的感官,曹丽华觉得,我都这个岁数了,谁都别想让我受委屈!
而曹妈妈告诉她,那是金钱和财富给她的底气,更多的人,能做到不聋不哑不做家翁,晚年也会幸福的!
回到村里的小孩子玩疯了,早出晚归,家里根本逮不到。
回到村里的老人,也跟孩子一样,秦李氏也找曹丽华要了一个电动轮椅,俩老太太一起炸街去了!
两个人两天吵了三架,把村里的泼妇骂得都不自信了!
有人家的孩子找到村委会去了,想给自己家老人要个公道,被村长给骂回去了!那两个加起来快两百岁的人了,你们惹她们干嘛!
都没到曹丽华面前!事情就消失了!
年前的日子就是忙忙碌碌的,好像不到年三十就停不下来一样!
有很多需要干的事情,不想把它留到年后。突然缺少了很多东西,必须要在年前买,过了年再买就没有意义了一样!
老祖宗留下的习惯,地域文化的习惯,还有每家每户自己的习惯,形成了人们过年的氛围,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
忙翻了的大人,和快乐到不行的孩子,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年底的大集是天天都有,孩子们每天都去,每次都有新发现。
这不,今天回来之后,孩子们的表演就开始了。
几个孩子煞有介事的还装扮了一番,梦梦围了一个太姥的围巾,像个没有皱纹的小老太太!
冰冰和暖暖,穿了一件大衣服,像袍子一样。
小花和小草,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两顶帽子,还用眉笔画了两撇小胡子。
小龙和小宝,把上衣扎在裤子里,腰带勒得腰细细的,说话也是故作粗声粗气的!
小叶没有参与,她陪太奶太姥坐着。
家里的大人都停下手里的活儿,兴致勃勃的看过来。
梦梦一开口,就逗笑了曹丽华!原来他们在模仿集上卖东西的吆喝声,这大概是城里孩子没见过的,村里现在也很少见了。
梦梦:“新产品刚刚到,上过电视登过报,全国人民都知道;如果你还不知道,证明你家电视没信号。”
冰冰和暖暖:“这边看这边瞧,我的焊枪粘的牢,粘纱窗粘鱼缸,粘了瓶子粘茶缸,粘地板粘墙板,能粘盘子能粘碗,粘金属粘塑料,粘住玻璃掰不掉。”
小花和小草:“万能胶,胶万能,又能粘铁又能粘铜,铜粘铜,铁粘铁,称杆断了还能接;从京城到黑省,有多长就能粘多长,一粘还能粘到太平洋。”
小龙和小宝:“山外青山楼外楼,我们的胶水就是牛;能粘铁能粘铜,能粘各种塑料盆;能粘长能粘短,能粘地板塑料管;粘飞机粘大炮,粘得火车不掉道。”
然后几个人一起:“不粘手,不漏电,这样的质量多保险;这边粘,那边合,一粘一合就十秒,十秒就让你粘的牢。”
曹丽华和两个老太太都笑得倒在炕上,其他人也是哈哈大笑,难怪几个孩子记得这么牢!
曹丽华就说她们一回来就着急忙慌的表演,感情是怕一会儿就忘了呀!
梦梦扯下头巾,“奶奶你是不知道,围着看这个的有多少人,我们还是猛子叔给带进去的。”
冰冰也笑着挤到奶奶身边,“看的人多,买的人少,都想听他说这个话呢,还有很多,我们没记住。”
小草也手舞足蹈的,“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词儿呢?能一个小时不重样的说。”
小龙也挤过来,“大集真是太好玩了,我以前都没见过。”
小宝拍着胸脯保证,“以后我还带你去!”
小龙激动的握住小宝的手,“好兄弟,够意思!”
曹丽华看着这些孩子们,觉得好像乱入了什么东西!
不过他们过得很快乐倒是真的!
曹妈妈也很开心,她也说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年节,还有后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生活。
能让人记住的都是那些美好时光!
以前没拆迁时候的小村里,曹是大姓,那时候还有曹家的祠堂,还有族长,过年的时候,会办流水席。
族里有钱,也有人捐钱,大家在一起过年,三天时间,席面不间断,随吃随走,一拨走了,一拨又来。
火不息,菜不断,在外面搭得暖棚和厨房,曹家自己有大厨,就像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大席一样。
族人们联络联络感情,诉诉各自的苦乐,有小矛盾的就解开了,有大矛盾的,也不会在那个时候说,面子情都要维持的很好的!
听着太姥的描述,孩子们很是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