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轧钢厂走,路上饿了就啃口干硬的窝头,渴了就找路边的自来水龙头接水喝,引得路人频频侧目。
等他们走到轧钢厂门口时,衣服上沾满了尘土,鞋子也磨破了,活像一群逃难的乞丐。
门卫拦住了他们:“你们找谁?”
“找……找刘海忠,他是这儿的工人。”刘老实局促地说。
“刘海忠?七级锻工那个?”门卫上下打量着他们,“他下班了,估计回家了。你们是他亲戚?”
“是,我们是他老家的亲戚。”刘海精连忙点头,“您知道他住在哪吗?”
门卫指了指不远处的胡同:“从这儿往里走,第三个胡同左拐,就是他们住的四合院。”
几个人千恩万谢地往胡同走,越靠近四合院,心里越紧张。刘海精甚至能想象出弟弟见到他们时,惊讶又可能带着嫌弃的表情,手心不由得冒出了汗。
四合院门口,傻柱正拎着个菜篮子回来,看到四个穿着补丁衣服、面带风霜的乡下人站在门口张望,皱了皱眉:“你们找谁?”
“我们找刘海忠,他是住这儿吗?”刘老实问道。
傻柱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哦,你们是他老家的亲戚吧?快进来,他刚到家。”
他领着几个人往里走,一边走一边喊:“二大爷,您老家来人了!”
刘海忠正在院里给花浇水,听到喊声,回头一看,当即愣住了:“大哥?村长?你们怎么来了?”
刘老实搓着手,脸上挤出笑容:“二忠啊,我们……我们来城里办事,顺便来看看你。”
刘海精看着弟弟身上干净的工装和院里整齐的摆设,再看看自己身上的尘土,心里五味杂陈:“二弟,家里……家里有点难处,想跟你商量商量。”
刘海忠这才回过神,连忙把他们往屋里让:“快进屋,外面冷。老婆子,赶紧烧点水,再弄点吃的!”
二大妈从屋里出来,看到这几个陌生人,愣了一下,听刘海忠说是老家亲戚,连忙笑着打招呼,转身去厨房忙活。
易中海在自家屋里听得一清二楚,嘴角勾起一抹得逞的笑。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心里默念:好戏,开始了。
屋里,刘海忠给几个人倒上热水,看着他们狼吞虎咽地吃着窝头,心里大概猜到了几分:“大哥,村里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刘老实放下窝头,叹了口气:“二忠啊,不瞒你说,公社传来信,说粮食征收额度可能要上调,村里实在扛不住了。听说你在城里认识人,能不能……能不能帮忙活动活动,让咱们村晚两个月再交,或者按老标准来?”
刘海忠的眉头皱了起来。他只是个工人,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改变征收政策?
可看着哥哥和村长期盼的眼神,拒绝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毕竟是一个村的乡亲,真要是眼睁睁看着他们挨饿,他心里也过意不去。
“这……我试试吧。”刘海忠犹豫着说,“我认识厂里的领导,看看能不能问问情况,但你们也别抱太大希望。”
刘老实和刘海精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只要刘海忠肯帮忙,就有希望。
而这一切,都被窗外的一双耳朵听了去。
易中海转身对一大妈说:“去,跟院里的人‘不经意’地说说,就说刘海忠的老家亲戚来求他办事,还是关于粮食征收的大事,看看他能不能办成。”
他要让全院子的人都知道,刘海忠在老家亲戚面前吹了大牛,到时候办不成事,不仅丢尽脸面,还可能因为“妄议政策”惹上麻烦。这招一石二鸟,比直接上门找茬阴狠得多。
暮色渐渐笼罩了四合院,刘家屋里的灯亮了起来,传出断断续续的说话声。刘光鸿从机械厂回来时,刚进胡同就看到门口拴着辆破旧的自行车,心里咯噔一下——看这车子的样式,像是乡下人的。
走进院里,他看到自家屋里坐满了人,父亲正和几个陌生人说着什么,脸上满是为难。二大妈在厨房和堂屋之间来回跑,嘴里还念叨着“家里粮票不多了”。
刘光鸿心里瞬间明白了七八分——肯定是老家的亲戚来了,而且多半是易中海在背后搞的鬼。他不动声色地走进屋,给众人打了声招呼,目光落在为首的刘老实身上,平静地问:“几位叔伯是从刘家村来的?找我爸有事?”
刘老实没想到刘海忠还有这么个沉稳的儿子,愣了愣,把粮食征收的事又说了一遍。
刘光鸿听完,没看父亲,直接对刘老实说:“叔,粮食征收是国家政策,个人根本改不了。我爸只是个工人,没那么大的本事。不过要是村里缺粮,我们家可以匀出点粮票和钱,帮衬一下,但想改变政策,恕我直言,办不到。”
这话直接又实在,让屋里的气氛瞬间凝固。刘海忠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儿子说得对,自己根本办不到的事,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刘老实的脸色有些难看,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后生会这么不给面子,直接把话说死。刘海精更是涨红了脸:“二弟,你就让他试试嘛,万一成了呢?”
刘光鸿看着他们,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没有万一。政策不是能靠‘活动’改变的,要是真能改,那才是坏了规矩。与其在这空想,不如想想怎么组织村里人搞点副业,多打些粮食,这才是正经事。”
他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刘老实等人最后的希望。屋里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只有窗外的风声,呜咽着穿过胡同,像是在为这场注定无果的求助叹息。
易中海在自家屋里听得真切,心里暗骂刘光鸿多事——这小子几句话就把话题引到了正路上,让他的算计落了空。但他并不着急,他知道,只要这些亲戚还在,麻烦就不会断。
夜色渐深,刘光鸿看着父亲把亲戚安排在西厢房住下,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
粮食征收的事解决不了,这些人绝不会轻易离开。而易中海肯定还在暗处盯着,等着看刘家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