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支持一旦落到实处,立刻变成了实打实的推进器。决定参加NbA选秀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随之而来的是更高强度、更有针对性的备战。而这次,李特身后不再只有大学的训练团队,整个家庭资源都开足马力,给他铺了条通往最高篮球殿堂的科学阶梯。
李建国教授那份分析报告只是个开头。他动用了自己的学术人脉,一位在NASA搞材料动力学研究、同时是个铁杆篮球迷的老同学,被请来用业余时间分析了李特的投篮动作。靠着复杂的流体力学和刚体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极其精细的手指拨球角度和出手时机优化建议,目标是让他的投篮在不同疲劳状态下都能保持稳定。
另一位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着名运动康复中心当主管的朋友,则被请来给李特量身定制了一套防伤病训练方案,重点强化脚踝、膝盖和核心肌群。这些方案都是基于大量NbA球员伤病史的生物力学分析得出的。
家里的车库被改成了个临时训练中心。除了常规的杠铃、哑铃,还添置了训练反应速度的特制灯光设备、练平衡的不稳定平面训练器,甚至还有套连着电脑的高速摄像机系统,专门用来捕捉和分析李特的每个技术动作细节——从防守滑步的步幅与重心,到起跳封盖时手臂的伸展角度。
特特,数据显示你连续起跳后的第二次起跳高度平均下降百分之五点七,李建国会指着屏幕上慢放的录像和数据曲线说,得加强磷酸原系统的恢复效率。这套间歇式弹跳训练方案,应该能把它控制在百分之三以内。
母亲苏梅负责后勤保障,靠着在学校、学术圈和太太圈的人脉推荐:精心规划李特每天的饮食,确保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精确摄入量和时机。家里冰箱塞满了各种健康食材和定制配送的营养餐。她甚至调整了李特的作息表,把睡眠科学也纳入训练计划,保证深度睡眠时长,还用特定频率的音乐帮他放松精神、恢复专注力。
巨大的投入开始见效。在科学到近乎严苛的训练下,李特的身体肉眼可见地变化着。体重稳步增加,肌肉线条更分明,特别是肩背和核心区域的力量明显增强,体脂率反而降了。纵跳摸高数据在训练师的记录表上一次次刷新。曾经略显单薄的身材,正快速向NbA级别的锋线体型靠拢。
技术打磨也更精细了。除了保持和提升三分射程与稳定性,训练师着重强化了他的持球进攻能力。针对他的身体特点,设计了一套利用步幅和节奏变化而非纯粹爆发力的突破技巧,还有怎么利用身体宽度和臂展在对抗后完成终结。
李特完全沉浸在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提升过程里。这感觉特别熟悉,就像解一道复杂的物理题,每一步都有公式、数据和最优解。他特享受这种通过精确努力就能看到明确回报的感觉。
妹妹李雪成了他最热情的啦啦队长兼数据记录员,经常捧着本子一本正经地记录他的投篮命中数,虽然老是数到一半就忘了。
哥!你刚才连续进了十九个三分!不对...好像是二十个?她蹦跳着喊。
李特接过她递来的水和毛巾,擦了擦汗,难得地笑了笑:是二十三个。最后那个打前沿了。
哇!你还自己数着啊!李雪惊呼。
心里有数。李特简单回答。他的大脑就像台精密仪器,时刻记录、处理着各项反馈。
这段日子,他几乎与世隔绝,推掉了所有非必要的采访和活动,好像冠军球队从来没他这号人似的。校园里的喧嚣被隔绝在训练馆和家的高墙之外。他的世界只剩下训练、恢复、分析、再训练。
当大学同学们还在为期末考试熬夜苦读时,李特正在另一种前做最后冲刺。家庭的财力支撑着他获得顶级训练资源,父亲的科学方法论给他提供了最优成长路径,而他自己近乎苛刻的自律和超凡的学习能力,则把这些外部条件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他站在家里的健身房,看着镜子里那个比以前更强壮、更精悍的自己,感受着体内涌动的前所未有的力量。科学的阶梯已经为他搭好,每一步都扎实又清晰。现在,他只等一个机会,向全世界展示这份淬炼后的成果。NbA选秀联合试训,就是他的下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