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安把三轮车倒进院子里,车门对着灶屋,把车停好。
“爸,年货回来了!望祖,摩托车停好,过来搭把手!”王石安一边吆喝一边把车门打开。
院子里立刻热闹起来。王石安这一嗓子,像把年味直接喊醒了。
王老实应声从屋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编了一半的竹筐,看到满车的年货,眼角笑出了深深的褶子:
“买这么多,吃到正月十五都够了。”
王望祖等母亲下车,把摩托车支在院墙边,一边锁车一边嚷嚷:
“就来了就来了!”
他三步并作两步蹿到车斗旁,伸手帮忙卸货。
李秀莲下了摩托车,见他兄弟俩冒冒失失的,忙喊道:
“你俩慢点儿,灶糖可别压碎了,那个可是敬灶王爷的!”
说着她就过来指挥卸货:
“望宝,先把鱼和肉拎到厨房挂起来通风;石头,跟你爹先把货卸下来,然后开着三轮车去邻居的米坊里把打好的糯米拉回来,过年打糍粑用;这些零嘴干果我来收拾。”
“好嘞,娘!”
王石安和王望祖齐声应道。
王望祖手脚麻利,一手提起用草绳穿着的肥鱼,另一手拎起沉甸甸的猪肉条,嘴里还不忘念叨:
“娘,这猪头好肥,卤出来肯定香!”
说完便快步朝灶房走去。
王石安则和父亲王老实一起,将车斗里的年货一件件递下来。
王老实话不多,但接东西时总是稳稳当当,看到儿子买的新鲜蔬菜和成包的干果,嘴角一直带着憨厚的笑意。
李秀莲则小心地抱起装灶糖和精致点心的盒子,像捧着宝贝似的,生怕弄碎了。
年货很快卸完,在地上堆成了小山。
李秀莲拍了拍身上的灰,从口袋里摸出早就准备好的零钱,递给王石安:
“石头,和你爹快去快回,前两天送去你五叔家米坊,要他有空就帮我们家打一下,现在应该打好了,你去给拉回来,糯谷是今年新种的,打的糯米糯得很,正好过年蒸年糕、打糍粑!”
王石安接过零钱,应了一声。
启动三轮车载着父亲,驶出院子,朝着村里米坊的方向去了。
这短暂的离开,更像是年节前忙碌而有序的一个小插曲,充满了为团圆做准备的期待。
院子里,李秀莲和王望祖开始归置年货。
腊肉香肠挂上灶房梁,鱼放进水缸旁的大盆里养着,干果蜜饯装进防潮的罐子……
每一样东西都被妥善安放,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做着最细致的准备。
王望祖一边干活,一边兴奋地计划着:“娘,等哥回来,咱们就泡米,明天一早就能打糍粑了!”
“你哥回来了,你就不去店里了?”李秀莲对着他疑问的问道。
王望祖一听这话,肩膀立刻耷拉下来,嘴里嘟囔着:
“妈!这都腊月二十几了,谁还来修机器啊?我跟伙计早就说好了,二十八就关店门!”
他提起一条腊肉挂上房梁,动作幅度大得像是要证明自己有多闲。
“您就让我在家好好过个年呗,我保证初八一准回去开店!”
李秀莲正在擦装蜜饯的玻璃罐,闻言停下手,望着小儿子笑:
“好好好,娘不催你。就是怕你爹念叨,说年轻人要有恒心。”
“爹才不说我呢!”
王望祖凑到母亲身边,顺手往嘴里塞了颗蜜枣,“昨儿个爹还夸我店里的账目清楚。娘您看……”
他突然压低声音,等过了年,我想把隔壁空铺面也租下来,扩大经营...
这时三轮车的“哒哒”声由远及近,王石安载着满满一袋糯米回来了。
王望祖立刻蹿出去帮忙,兄弟俩合力把米袋抬进灶房。
王老实则跟着扛起了一袋米糠,往柴房走去,米糠可以用来喂猪。
糯米哗啦啦倒进大盆里,王望祖迫不及待地舀水要泡米,被李秀莲轻拍了下手背:
“急什么!得先挑拣石子儿。”
冬日的阳光透过厨房窗户,把漂浮的尘埃照得闪闪发亮。
三人围坐在米盆前挑拣米粒,手指在糯米间翻动的沙沙声,和灶台上腊肉滴油的滋滋声交织成曲。
王石安看着弟弟专注的侧脸,忽然想起去年此时,那个蜷缩在深港街头,还不知道在哪儿的身影,与眼前这个喋喋不休规划未来的青年重叠在一起,让他鼻腔微微发酸。
这也让他想起和楚薇一起寻找他的那段时光,最后还在人家一个女孩子家里过年,想想都觉得好笑。
“哥!”
王望祖突然碰碰他胳膊,
“等打糍粑的时候,让我先锤,咱两轮换着打。”
王石安收起思绪,笑着应道:
“没问题!轮着打,看谁先喊累。”
王望祖立刻来劲了,梗着脖子:
“嘿,哥你别小瞧人,我现在天天抡扳手,胳膊上有的是力气!”
李秀莲看着兄弟俩斗嘴,眼角的笑意藏也藏不住。
她起身拍了拍围裙:
“行了,米拣干净了,得用井水泡上,明天一早才能打。”
王石安和王望祖几乎同时站起来,抢着去端那盆沉甸甸的糯米。
最后还是王石安让了一步,由着弟弟显摆他的力气,自己则提着水桶去院里的压水井打水。
冰凉的井水“哗啦”一声冲进盆里,乳白的糯米在水中渐渐舒展开。
王望祖把手伸进水里搅和着,忽然想起什么,抬头看向王石安,眼神亮晶晶的:
王望祖把手伸进泡米的水里搅和着,忽然想起什么,抬头看向王石安:
“哥,还记得小时候,爹在灶台前教咱们写‘福’字,娘在灯下给咱们缝新衣裳吗?等年三十儿,咱们可得好好敬爹娘一杯。”
王石安看着弟弟,眼前也浮现出那些温馨的画面,他点点头:
“是啊。今年不一样了,咱们家团团圆圆的。到时候,我打算用妈带来的红纸,写一副大大的‘福’字贴堂屋里。”
“那我得给爹娘包个大红包!”
王望祖兴奋地接话,“用我开店挣的第一笔钱。”
李秀莲在一旁听着,眼眶微热,笑道:
“红包不打紧,你们兄弟俩心在一处,这个家就在一处,这就是给爹娘最好的年礼。”
夕阳的余晖将小院染成暖金色,泡着糯米的大盆被小心地安置在灶台边最暖和的位置,静静等待着明日清晨,在石臼中经历千锤百炼,化作象征团圆与力量的糍粑。
这个下午,在琐碎的家务活里,一种更深沉的情感,如同这盆中的米粒,正在悄悄吸水、沉淀,为即将到来的团圆年,蓄满了甜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