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州的深秋,天空是一种近乎透明的宝石蓝,高远得令人心颤。阳光不再像盛夏那般灼人,变得温煦而慷慨,将整座城市浸泡在一种近乎奢侈的金色光芒里。
空气干爽清冽,带着落叶和成熟果实的气息,每一次呼吸都像饮下清冽的山泉。风,从遥远的北方平原一路奔袭而来,掠过鳞次栉比的高楼、穿行于焕然一新的街道,卷起金黄的银杏叶和法桐叶,在宽阔洁净的柏油路上打着旋儿,发出沙沙的低语,如同这座城市在平静地呼吸。
汉东省委大楼,这座象征着汉东最高权力的庄严建筑,在秋日午后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质感。
巨大的花岗岩基座,深色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空的澄澈与阳光的温暖,楼顶那枚巨大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金属国徽,俯瞰着脚下这片经历了惊涛骇浪终于归于平静祥和的土地。
大楼内部,肃穆而安静,走廊光可鉴人,只有脚步声和偶尔低沉的电话铃声,在空旷的空间里留下短暂的回响。
位于大楼顶层的省委常委会议室,厚重的实木大门紧闭着。门内,气氛庄重而凝练,如同被无形的力量压缩过的空气,每一个分子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分量。
椭圆形的巨大会议桌旁,汉东省最高决策层的成员们——省委书记、省长、专职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纪委书记、统战部长、省会京州市委书记,以及那位身着笔挺陆军将官常服、肩扛闪耀金星的戎装常委——袁泽,正襟危坐。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带,空气里飘浮着细微的尘埃,在光束中轻盈舞动。
会议已接近尾声。议题是《汉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这份凝结了无数心血、勾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宏伟蓝图,此刻正静静地躺在每一位常委面前。经过数轮严谨的审议、激烈的讨论甚至微妙的博弈,纲要的核心框架和关键指标已然成型。
省委书记,这位从中央空降、以务实稳健着称的封疆大吏,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袁泽身上,声音沉稳而清晰:“纲要的整体思路和框架,大家基本达成共识了。袁泽同志,你是常委班子里看问题最具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的,特别是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协调军地融合、夯实民生根基这些方面,有着深刻的实践和独到的见解。最后,请你再谈谈看法,给这份蓝图把把最后的关。”
一瞬间,会议室里所有的目光,如同被无形的磁石牵引,齐刷刷地聚焦在袁泽身上。那目光里,有敬服,有探究,有习惯性的等待,也有深藏不露的复杂情绪。
这位在短短数年间,如同风暴般席卷汉东政坛,将盘根错节的腐败势力连根拔起,又以铁腕和智慧重塑秩序、推动发展的年轻将军,早已成为这个会议室里最具分量、也最令人敬畏的存在。他的意见,往往一锤定音。
袁泽微微颔首,没有立即发言。他深邃的目光缓缓扫过面前摊开的纲要文本,那眼神锐利得如同能穿透纸张,洞悉每一个文字背后潜藏的可能与风险。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只有窗外遥远的城市喧嚣化作模糊的背景音。他端起手边的白瓷茶杯,杯沿触到唇边,却只是轻轻润了润,并未饮下。这个细微的动作,带着一种沉凝千钧的力量感。
“书记过誉了。”袁泽放下茶杯,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重量,敲击在众人的耳膜上
“这份纲要,凝聚了省委省政府的心血,也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期盼,立意高远,结构严谨,我完全赞同其核心目标和主要路径。”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直视着省委书记,也仿佛穿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而,蓝图再美,终究要落在实处。关键不在于我们规划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确保这些规划,最终真正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转化为汉东这片土地扎扎实实的进步和永续发展的根基。”
他修长有力的手指,轻轻点在纲要文本的某一页上,发出笃的一声轻响。
“第一,关于‘安全发展’的底线思维。”袁泽的声音陡然提升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纲要中提到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对的,但力度和具体抓手,我认为仍需强化。
安全,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安全,更是能源供给的安全,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安全,是重大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的安全,更是生态红线的安全!”
他的目光扫过在座的常务副省长和分管工业的常委:“我建议,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章节中,明确加入‘建立关键战略资源储备和应急保障机制’、‘打造至少三条以上独立可控的核心产业链’等硬性条款。在‘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必须将‘国防需求嵌入’作为前置审批条件,确保新建的铁路、公路、港口、能源枢纽,其规划、选址、防护标准,能有效满足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安全环境考验。
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未雨绸缪!汉东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决定了我们无法承受关键命脉被卡住脖子的风险!这条底线,必须用最硬的笔,写进纲要,刻进每一个执行者的脑子里!”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如同重锤敲在钢铁上,带着一种兵临城下般的紧迫感。分管相关领域的常委们,神色凝重,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