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饭店”凭借着实惠和干净,渐渐在周边几个村子积累了些口碑。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新业务”——附近有些村民,特别是些老人或者家里不方便开火的,开始打电话来订餐,要求送菜上门。
起初,秀玲觉得这是好事,说明大家认可,能多卖一份是一份。
她骑着电动车,乐呵呵地把热气腾腾的饭菜打包好,送到村民家里,往往还能得到几句真诚的夸赞。
可很快,问题就暴露了。
送菜通常集中在中午饭点前后,这正是店里最忙的时候。
秀玲一去送菜,前厅就没了人。
点菜的、结账的、要加个米饭或碗筷的,全都得靠平安从后厨跑出来应付。
他本来炒菜就紧张,一会儿出来一趟,灶上的火候就容易出错,不是菜炒老了,就是炖菜忘了时间。
好几次,店里的客人等得不耐烦,后厨的平安手忙脚乱,额头上青筋都爆了出来。
“你就不能跟人家说说,忙的时候不送吗?”一次,因为秀玲去送菜,平安同时照看两个灶眼又兼顾前厅,不小心把一锅准备做炖菜的肉烧糊了底,他忍不住冲着刚回来的秀玲抱怨,语气带着火气。
秀玲也一肚子委屈:“我怎么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张嘴订个菜,我能说不送?人家以后还来不来咱这儿吃了?”
她看着锅里焦黑的肉,又心疼材料又累得慌,忍不住回嘴,“当初要不是你非要租这个店,咱们现在能受这个罪?”
这句话戳到了平安的痛处。
是他主张开的店,现在遇到困难,他比谁都焦虑,却也是最没立场抱怨的那个。
他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想反驳却又无话可说,最后只能猛地转身,把所有的烦躁和压力都发泄在灶台上,炒菜时勺子敲得铁锅“当当”作响,像是在宣泄着无声的怒吼。
秀玲看着他的背影,听着那刺耳的敲击声,心里又气又苦,眼圈一下就红了。
杜安泰和马桂兰依旧时常来帮忙,看到这小两口一个憋着气把锅勺敲得震天响,一个跑进跑出累得脸色发白,还时不时拌几句嘴,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马桂兰私下里劝秀玲:“秀玲姐,送菜这事,得有个章程。忙的时候确实顾不上,跟老主顾们好好说说,他们也能理解。你这来回跑,身体也吃不消啊。”
秀玲叹气:“理是这么个理,可这话我怎么好意思开口……”
杜安泰则更多地在中午最忙的时候,默默地系上围裙钻进厨房,也不多话,就是帮着切配、或者在前厅忙不过来时,帮着端个菜、收个钱。
他的存在,像一根定海神针,暂时稳住了后厨和前厅的混乱。但平安和秀玲都知道,杜安泰和马桂兰也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总是指望他们。
长期的依赖,让平安心里越发不是滋味,觉得自己无能。
矛盾在一次中午的混乱后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那天秀玲同时接到三个送餐电话,都是附近村子的。她看着店里坐得满满的客人,和后厨忙得满头大汗、脸色阴沉的平安,急得团团转。
最后,她硬着头皮准备去送,平安在厨房里把炒勺摔得山响,两人当着客人的面就吵了几句,气氛十分尴尬。
第二天,志远抽空回来了一趟,敏锐地察觉到了父母之间低沉的气压和难以掩饰的疲惫。了解情况后,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做出了决定。
“爸,妈,以后中午饭点这阵,我回来帮忙。”
秀玲第一个反对:“那怎么行!你店里不忙了?来回跑,油钱都不够!”
平安也闷声说:“……不用……忙得过来。”他不想再拖累儿子。
志远却态度坚决:“店上午生意淡,我忙完正好回来。中午帮你们顶过最忙的两三个小时,下午我再回去。油钱才几个钱?你们身体累垮了,那才是大事!”
他看着父母,语气诚恳,“既然咱选择干了,就想办法干好。服务到位了,口碑才能更好。送菜这服务不能停,但得有人专门应对。前厅没个人照应确实不行。”
志远说到做到。
从那天起,他几乎每天中午都准时出现在店里。他的到来,立刻改变了店里的局面。
他手脚麻利,头脑清晰,能同时照顾好几桌客人点菜、结账,还能帮着秀玲打包外卖,大大缓解了前厅的压力。
有了他在,秀玲送菜也送得安心,平安在后厨也能更专心地炒菜,不用再分心前厅。
志远还抽空去二手市场,淘来了一个半旧的吧台,摆在进门的地方,显得正规了不少。他又买了一个小型的保鲜柜,把一些洗净切好的常用食材和凉菜摆在里面,既方便客人直观选择,也保持了食材的新鲜。
这些小小的改善,让“平安饭店”看起来更像模像样了。
生意在磕磕绊绊中维持着,甚至因为送餐服务和环境的细微提升,比之前还稍微好了那么一点点。
然而,忙碌和疲惫依然是主旋律。平安每天在烟火缭绕的后厨站得腿脚浮肿。秀玲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送餐,还要操心店里杂事。志远每天县城乡下两头跑,脸上的倦容也日渐明显。
每个人都在硬撑着,靠着一种不言放弃的韧劲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支撑着这个小小的店面。
晚上打烊后,一家人常常累得连话都不想说。但看着清点出来那些虽然不多、却实实在在的收入,看着彼此眼中那份共同的坚持,又觉得所有的辛苦,似乎都有了意义。
路是自己选的,再难,也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平安饭店”的故事,就在这日复一日的辛苦、抱怨、扶持与坚持中,缓慢而坚韧地继续着。
日子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迎来送往的忙碌中,悄然滑入了深秋。“平安饭店”的经营,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矛盾与调整后,终于找到了一种虽然辛苦但相对稳定的节奏。
志远每天中午雷打不动的支援,成了这个小店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一环。
杜安泰和马桂兰依旧是店里的“编外人员”,但他们不再像最初那样事事抢着上手,而是在真正需要搭把手的时候才出现。
这种有分寸的援助,既给了平安和秀玲独立经营的空间,也让他们知道,坚实的后盾一直都在。
小店里里外外被收拾得愈发利落。志远淘换来的那个旧吧台,被秀玲用一块干净的格子布铺上,旁边放着茶水桶和一次性杯子,供客人自取。
保鲜柜里整齐码放着洗净的蔬菜和几样凉拌小菜,看着就让人放心。
墙壁上,除了手写的菜单,还贴了一张平安坚持要挂的、有些年头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红纸,字迹虽旧,却透着老派人做生意的执拗与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