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提名公示的第一天,风平浪静。
省委组织部和纪委的公开信箱、举报电话,都显得格外安静,仿佛所有人都对这个破格提拔的年轻干部心服口服。
但这份平静,只持续了不到二十四小时。
第二天上午一上班,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室和纪委信访室的负责人,几乎同时拿着厚厚的信封,敲响了各自分管领导的门。
“部长,这是今天一早收到的,关于林杰同志的举报材料,数量……有点多。”监督室主任将一摞打印件放在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桌上,语气凝重。
另一边,纪委分管信访的副书记也看到了类似的内容,匿名信、实名举报像雪片一样,通过各种渠道涌来。
材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指控尖锐,且附有“证据”。
第一类是工作作风问题,指控林杰“在省医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任人唯亲、排除异己”。材料里罗列了他担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以来,调整的几个中层岗位,声称这些被调离或免职的干部都是“业务骨干”、“老黄牛”,只因为“不肯迎合林杰的激进改革”或“与林杰意见不合”就被清洗。甚至还附上了一份所谓的“省医中层干部联名信”的模糊复印件,上面有十几个签名,表达对林杰管理方式的“担忧”和“不满”。
第二类则更为阴毒,直指“生活作风问题”。材料里声称林杰“与院长助理苏琳关系暧昧”,“利用职权搞权色交易”,“生活腐化”。附上的“证据”是几张角度刁钻、明显是偷拍的照片:一张是林杰和苏琳在机场并肩行走,苏琳微微侧头听他说话,距离稍近;另一张是两人晚上在小区楼下,光线昏暗,但能辨认出是林杰和苏琳,似乎靠得比较近;最致命的一张,是在某个餐厅包间的窗外远距离拍摄,画面里林杰和苏琳坐在一侧,林杰的手似乎搭在苏琳身后的椅背上,姿态亲昵。此外,还有一段经过严重剪辑的录音,断章取义地截取了林杰在某次内部会议上强调“执行力”、要求“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片段,听起来确实有些强硬专断。
这些材料像是经过精心策划,在同一时间点爆发,目的明确:要在公示初期就制造足够大的舆论压力,动摇组织部门的决心,哪怕不能直接扳倒林杰,也要在他上任前就给他扣上“有争议”的帽子,让他举步维艰。
组织部和纪委的内部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按照规定,对公示期间收到的举报,必须认真核查。
尤其是涉及生活作风和廉洁问题的,更是敏感。
“这些材料……来源可靠吗?”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皱着眉翻看照片,照片拍得很有技巧,既捕捉到了看似亲密的瞬间,又因为角度和距离问题,无法完全坐实什么。
监督室主任摇摇头:“都是匿名投递,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照片和录音的真实性需要技术鉴定,但初步看,至少不是伪造的,只是……解读空间很大。”
“联名信呢?”
“我们初步联系了上面提到的几位干部,有人支支吾吾,有人直接否认参与,说不知道这回事。签名笔迹也需要鉴定。”
纪委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
副书记看着那些关于生活作风的指控,眉头紧锁:“苏琳同志是苏振邦同志的女儿,这个问题……很敏感。处理不好,影响会很坏。”
消息不可能完全封锁。
很快,关于林杰被“大量举报”、“可能涉及作风问题”的小道消息,就开始在省直机关小范围内流传。
王鑫第一个气急败坏地给林杰打电话:“老大!他妈的那帮孙子动手了!到处在传你被举报了,还说有照片!”
林杰正在办公室看文件,接到电话,心里一沉,但语气依旧平稳:“知道了。慌什么,意料之中的事。”
“可他们说你跟苏助理……”
“清者自清。”林杰打断他,“做好你自己的工作,别自乱阵脚。”
挂了电话,林杰走到窗边,看着楼下。
对手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快,还要狠。
直接动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瞄准生活作风问题,这是试图从人格上彻底抹黑他,而且牵扯到苏琳和她父亲,用心极其险恶。
他拿出手机,想给苏琳打个电话,但犹豫了一下,又放下了。
这个时候,过多的联系反而可能授人以柄。
苏琳显然也听到了风声。她发来一条简短的微信:“稳住,我在查照片来源。”
林杰回复:“明白,一切如常。”
就在这时,办公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响了。是省委组织部李建国处长打来的。
“林杰同志,”李建国的声音听起来比上次严肃得多,“请你现在到部里来一趟,有些事情需要当面和你核实一下。”
该来的,终究来了。
林杰整理了一下衣服,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知道,踏出这间办公室,他将面对一场硬仗。
这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前途,更关乎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改革方向,是否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