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试图通过送去一些安神汤药或点心时,借机瞥一眼他书案上的内容,但陆其琛似乎有所防备,总是及时将文稿收起,或用其他书籍覆盖。
这日,安湄收到花月楼从渊国送来的一封密信,是兄长安若欢的亲笔。信中除了例行问候和关切,还详细阐述了渊国近期正在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建立“格物院”和“广闻阁”。前者旨在聚集工匠、学者,研究改良农具、水利、医药等实用技术;后者则负责搜集整理天下各类书籍、情报,培养精通律法、经济、外交的专门人才。安若欢在信中指出,国家强盛之本,在于人才与技术的持续进步,在于开启民智,夯实根基,而非仅仅依靠权谋与军力。
安湄读着信,心中震动不已。兄长的眼光和格局,已然超越了当下的权力争斗,看向了更遥远的未来。她下意识地对比起陆其琛近日的所为——他埋头研究的那些税赋、吏治、科举,虽然具体方向不同,但其内核,似乎也与“夯实根基”有关?只不过,他的视角更侧重于制度和规则的修补与改良,带着晟国固有的沉重烙印,而兄长的思路则更偏向于开拓与创新,充满了渊国新政的活力。
一种奇异的联想在她脑海中产生:这两个男人,一个在明处大刀阔斧,一个在暗处呕心沥血,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都在为各自的国家寻找一条长治久安之路?只是道路不同,心境各异。
她将密信小心焚毁,心中有了决断。她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陆其琛的真实想法。
机会很快来临。宫中传来消息,太后因年节劳累,旧疾复发,这次病势来得凶猛,太医束手,甚至私下透露要做好准备。皇帝李瑾则忧心忡忡,下令广召名医,并特许安湄可时常入宫侍疾。
安湄以此为由,出入宫廷的频率增加。她细心侍奉太后,衣不解带,同时也利用这个机会,巧妙地与一些不得志的、或对陆其琛处境抱有同情的中下层官员、乃至太医、翰林院的学士们有了更多接触。她不再仅仅通过花月楼,也开始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立足于晟国宫廷内部的信息网络。
她从这些零散的交谈和信息中,拼凑出一些有价值的情报:比如,皇帝虽然压制着陆其琛,但对旧贵族的贪婪和短视也日益不满;比如,朝中一些年轻官员对陆其琛提出的某些改革观点私下里颇为认同;再比如,太后病情沉重,一旦驾崩,皇室内部本就微妙平衡可能会被彻底打破……
这些信息,她都默默记下,并择其要点,通过花月楼的特殊渠道送了出去。
一次从宫中回府的路上,她的马车被一位自称是“故人”的老者拦住。老者递上一本看似普通的诗集,说是受人之托转交王妃“解闷”。安湄回到府中翻开诗集,发现其中几页的行间,用极细的笔迹写着一些关于北方边防驻军调动、粮草储备的零碎信息,笔迹陌生,但信息的指向性却非常明确——有人在向她示好,或者说,在向王府示好。
安湄心中凛然。陆其琛的影响力,果然还在暗中蔓延。这本诗集,就是一个信号。
她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将这本诗集,连同她近期观察到的陆其琛的状态和她自己的分析,一起带到了陆其琛的书房。
她没有多言,只是将诗集放在他堆满书籍的案头,平静地说:“今日路上偶遇一老者,托我转交此书与王爷解闷。”
陆其琛从书卷中抬起头,目光落在诗集上,瞳孔微不可察地缩了一下。他拿起诗集,随手翻了几页,手指在那些密写的信息上轻轻拂过,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良久,他才放下诗集,看向安湄,眼神深邃难辨:“王妃近日,出入宫廷,辛苦了。”
他这话一语双关,既指她侍奉太后,也暗指她在外面的活动。
安湄坦然迎上他的目光:“分内之事,谈不上辛苦。只是见太后病重,心中忧虑,难免多走动些。”
陆其琛沉默片刻,忽然指了指书案上一卷他刚刚写就的、关于改革科举选拔寒门士子的策论草稿,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讨论天气:“闲来无事,胡乱写些东西。王妃若有兴趣,不妨看看。或许……与你兄长在渊国所为,有可参详之处。”
他竟然主动让她看他的文章!
安湄心中一震,面上却不动声色:“王爷大作,妾身岂敢妄评。”
“无妨。”陆其琛淡淡道,“只是纸上谈兵,聊以自慰罢了。看看也无损。”
安湄不再推辞,上前拿起那卷草稿,仔细阅读起来。文章观点犀利,直指科举积弊,提出的改革方案虽显激进,却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对晟国现状的深入剖析。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激情和一种……近乎绝望的认真。
她看完后,缓缓放下草稿,沉吟良久,才开口道:“王爷此文,切中时弊,眼光独到。只是……施行起来,恐阻力重重。”
陆其琛嘴角勾起一抹讥诮的弧度:“阻力?何止重重。或可称之为……螳臂当车。”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向安湄,“但若人人皆因阻力而退缩,国家何以进步?百姓何望安康?安丞相在渊国推行新政,难道就一帆风顺吗?”
他竟主动提起了安若欢,并将自己与安若欢放在了某种类似的位置上进行比较!
安湄看着他眼中那簇幽暗却执拗的火苗,终于明白,陆其琛的沉寂,并非认命或消沉,而是一种积蓄,一种转向。他将所有的精力和不甘,都投入到了对这种国家根本问题的思考中。他或许还没有找到明确的出路,但他试图寻找的意愿,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是真实而强烈的。
这一刻,安湄心中对陆其琛的观感,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恨意依旧存在,但那恨意之上,似乎多了一层难以言喻的……审视与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