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春分后的第一个晴天,清溪村的阳光暖得像晒透的棉被,裹着院角老槐树新抽的芽尖香,飘进林家小院。青石板上还留着赵秀兰早上晒玉米的痕迹,金黄的颗粒粘在石缝里,被风一吹,轻轻晃,像撒了把碎金子。
赵秀兰正蹲在咸菜缸边,把腌好的萝卜干往粗陶坛里装,坛口蒙着层细纱布,是怕落灰。她手里的筷子沾着盐粒,每夹一把萝卜干,都要轻轻压一压,让坛里的菜码得紧实些 —— 这是给谈判后搬家准备的,到了新家,就能就着粥吃,还是老味道。
林建国坐在木工角,手里刨着块松木,是给晓阳做新书架的料。刨子划过木料的 “沙沙” 声,混着咸菜缸里的 “咕嘟” 声,还有晓阳在院心玩铁皮青蛙的 “咔嗒” 声,把小院的日子衬得格外踏实。
“建国!在家吗?协议送过来了!” 院门外传来王同志的声音,还没等回应,人就拎着个蓝色文件夹走进来,皮鞋踩在青石板上,沾了点早上的露水,他也没顾上擦,“你们家是村里第一个谈完的,协议我赶紧送过来,免得你们惦记。”
建国赶紧放下刨子,用抹布擦了擦手上的木屑,迎上去:“辛苦王同志了,快坐!秀兰,倒杯热水!”
赵秀兰擦了擦手,从厨房端出搪瓷杯,里面的热水冒着白气,杯沿印着的 “劳动光荣” 字样虽磨得浅了,却洗得发亮:“王同志,喝口水,刚烧的。”
王同志接过水杯,把蓝色文件夹放在八仙桌上,笑着说:“林大哥,你们家这协议,我特意跟上面核对了三遍,没问题 ——2 套 3 号楼 101、102 室,都是一楼相邻,现金 190 万,分两笔到账,签约后 30 天内付 100 万,交房时付剩下的 90 万。你们要是没啥意见,今天就能签字,也算给村里开个好头。”
林建国没急着打开文件夹,先喊了里屋的林老太:“妈,您出来看看,协议送来了。” 又冲院心喊,“晓梅、晓阳,别玩了,过来一起看看。”
林老太拄着枣木拐杖,慢慢从里屋走出来,银白的头发用黑布帕子包得整齐,帕子边角磨得发毛,却透着股利落。她走到桌旁,拐杖头磕在青石板上 “笃笃” 响,像敲在每个人心上:“先别急着签,咱一家人都看看,把条款捋清楚,别漏了啥坑。”
晓梅放下手里的作业,晓阳也停了玩闹,凑到桌边。全家围着八仙桌,把蓝色文件夹围得严严实实,连晓阳都踮着脚,扒着桌沿,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文件夹,像要看透里面的协议。
建国打开文件夹,拿出两页纸的补偿协议,纸页边缘印着 “清溪村拆迁补偿协议” 的红字,下面的条款密密麻麻,最上面 “被拆迁人:林建国” 几个字格外清晰。他把协议摊平,用手指着第一条,慢慢念:“一、被拆迁房屋基本情况:合法面积 120 平,位于清溪村西头 37 号,房屋结构为砖混,无违建记录……”
“等会儿,” 林老太突然开口,伸手要过协议,戴上老花镜,手指在 “无违建记录” 几个字上轻轻划,“这一条得看仔细,别跟李叔似的,被人误会有违建。你们看,下面写着‘经初测、复核,确认无新增违建’,还有拆迁办的红章,这就妥了。”
晓梅拿出个小本子,铅笔在纸上记着:“第一条:无违建,面积 120 平,红章有效。” 她之前听老师说过,签合同要记重点,现在正好用上,笔尖在纸上 “沙沙” 响,比写作业还认真。
建国继续念第二条:“二、补偿方式:产权调换 + 货币补偿。产权调换为 2 套安置房,位于清溪村安置区 3 号楼 1 单元 101 室、102 室,建筑面积各 80 平,公摊面积 12 平,实际使用面积 68 平;货币补偿 190 万元,包含房屋基础补偿、装修补偿、搬迁费、过渡费及放弃储物间补贴……”
“公摊面积 12 平?” 赵秀兰皱了皱眉,放下手里的搪瓷杯,“之前王同志说实际使用面积得有 70 平,咋少了 2 平?”
王同志赶紧解释:“大姐,公摊是按整栋楼算的,3 号楼总共 6 层,12 平是平均数,不算多 —— 您看,101 和 102 的阳台是半赠送,算下来实际使用面积能到 72 平,没亏。” 他从文件夹里拿出安置房的测绘报告,指着上面的数字,“这是专业测绘队测的,错不了。”
林建国接过测绘报告,跟协议对比着看,确认 101 和 102 的阳台确实标着 “半赠送”,才松了口气:“妈,秀兰,没问题,阳台算上就够了,我妈住 101,阳台朝东,早上能晒着太阳,正好。”
林老太点点头,又指着 “放弃储物间补贴”:“这补贴是 10 万吧?之前说的是按 5 平 x2 万算,没少吧?”
“没少!” 王同志赶紧说,“这 10 万是额外给的,算‘配合奖励’,因为你们家材料齐、没闹事,上面特批的,比别的户多 2 万呢。”
晓阳突然举起手,像在学校回答问题:“王叔叔,新楼里有电梯吗?奶奶走楼梯不方便。”
王同志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有电梯,3 号楼装了两部电梯,老人小孩都方便,你放心。”
晓阳这才放下心,又玩起了手里的铁皮青蛙,青蛙 “咔嗒” 蹦到桌下,他钻进去捡,不小心碰了桌腿,桌上的协议晃了晃,建国赶紧按住:“慢点,别把协议碰掉了。”
接下来是第三条,违约责任:“三、双方权利义务:拆迁办需在 2005 年 3 月 31 日前交付安置房,逾期交房,按每月 2000 元支付租金补偿;被拆迁人需在交房后 15 日内完成搬迁,逾期未搬,按每日 50 元扣除过渡费……”
“2005 年 3 月 31 日前交房?” 林建国指着日期,“现在是 2004 年 3 月,还有一年,时间够装修吗?”
“够!” 王同志说,“交房前三个月,你们就能去看房,量尺寸、选材料,到时候我帮你们跟物业打招呼,提前进场准备。”
林建业今天没去镇上打工,正在里屋整理自己的行李(他打算等林家搬新家后再去城里),听见外面的话,也凑了过来,指着协议里的 “装修补偿”:“哥,装修补偿是 20 万吧?我上次跟装修队打听,80 平的房简单装下来得 18 万,剩下的 2 万够买家具了。”
建国点点头,又跟王同志确认:“装修补偿包含在 190 万里了吧?不会再扣钱吧?”
“肯定不扣!” 王同志拍了拍胸脯,“190 万是净得的,除了交房时可能要交的物业费,啥钱都不用再掏。物业费也不贵,每月每平 1 块钱,80 平的房每月 80 块,一年也才 960 块。”
林老太突然想起件事,从针线笸箩里拿出个小本子,是她平时记家用的,翻到某一页:“王同志,协议里没写‘相邻房屋的采光保障’,101 和 102 旁边会不会盖杂物间?之前听建国说,3 号楼旁边要盖东西,别挡着光。”
这话提醒了建国,他赶紧问:“对,之前我去安置区看,3 号楼 2 单元旁边插了小旗子,说是要盖杂物间,101 和 102 会不会受影响?”
王同志愣了一下,随即从文件夹里拿出张补充条款,递过来:“林大哥,您放心,这是刚打印的补充条款,上面写着‘3 号楼 1 单元 101、102 室南侧 5 米内不建任何建筑物,保障采光’,我特意让上面加的,就怕您惦记这事。”
建国接过补充条款,上面盖着拆迁办的红章,字迹清晰。他把条款跟协议订在一起,笑着说:“王同志,你想得太周到了,我妈就怕屋里暗,有这条款,她肯定放心。”
全家又把协议和补充条款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晓梅的小本子记满了整整两页,从安置房位置、面积,到现金到账时间、违约责任,甚至连物业费标准都记了下来。林老太还让建国把 “逾期交房补偿” 和 “采光保障” 两条用红笔标出来,说 “这两条重要,别到时候忘了”。
确认没任何问题后,建国拿起笔,在协议的 “被拆迁人” 处签下自己的名字。字迹不算好看,却写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像在雕刻日子的踏实。他签完,又让赵秀兰也签了字 —— 按村里的规矩,夫妻双方都得签。
王同志收起协议副本,笑着说:“林大哥,你们家这是村里第一个完成谈判的,下午我就把协议送总部备案,过两天就能把‘选房确认单’给你们送过来。以后村里要是有别家问,我就拿你们家当例子,让他们学学,按规矩来,不吵不闹,啥都顺顺利利的。”
送走王同志,全家都松了口气。林老太坐在藤椅上,喝着刚温的米酒,笑着说:“这下踏实了,明年春天就能搬新家,我还能在 101 的阳台种点青菜,跟老院一样。”
赵秀兰把协议放进红布包 —— 这布包是老太年轻时绣的,装了十几年证件,边角有点磨损,却比任何盒子都让人安心。她把包锁进堂屋的柜子里,说:“等 100 万到账,咱先存 80 万定期,留 20 万装修,再给妈买台洗衣机,省得她手洗衣服累。”
“我还要书架!” 晓阳蹦着说,手里的铁皮青蛙 “咔嗒” 蹦到木工角,“爸,新书架要能放我的漫画书和铁皮青蛙!”
“没问题!” 建国拿起刨子,继续刨松木,“不仅给你搭书架,还在 102 的客厅给你留个小角落,放你的小木车,让你在新家也能玩。”
晓梅靠在门框上,看着满院的家人,心里暖暖的:“等搬了新家,我就能在 102 的书桌前写作业,不用再挤在堂屋了。对了爸,别忘了给奶奶的房间装个扶手,她晚上起夜方便。”
“忘不了!” 建国笑着说,“还得给卫生间铺防滑砖,买个矮点的马桶,都按你奶奶的习惯来。”
夕阳慢慢沉到村西头的白杨树后面,把林家小院的青石板染成了暖橙色。赵秀兰去厨房炖了红薯粥,甜香飘满了整个院子;晓梅帮着收拾桌上的协议和本子;晓阳还在玩铁皮青蛙,笑声清脆;建国陪着老太坐在藤椅上,聊着明年装修的细节。
院门外传来张婶的声音,她正跟刘寡妇嘀咕:“林家咋这么快就签协议了?肯定是偷偷找了关系,不然哪能这么顺利!我家还没谈拢呢,漏报的 5 平还没补回来……”
赵秀兰听见了,却没在意,只是跟建国笑着说:“随她们说,咱自己日子踏实就行。”
建国点点头,手里的刨子还在 “沙沙” 响,松木的香味混着红薯粥的甜香,飘得老远。他知道,这协议签得顺利,不是靠关系,是靠全家的谨慎和配合,靠不贪多、不闹事的踏实 —— 就像这院里的老槐树,慢慢长,慢慢熬,才能枝繁叶茂,结出甜果子。
夜色渐浓,林家的灯亮了,暖黄的光透过窗户,照在院心的青石板上,像给这踏实的日子,镀了层安稳的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