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拓展业务,涉足其他领域,刘海波将自己创建的海波电气设备厂,正式更名为海波实业集团公司。
该公司从事于机电制造,房地产开发等行业。
在拿到了西城区居民点那块地皮的开发项目之后,刘海波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居民安置点的建设。
他心里清楚,只有尽快完成居民安置点的建设,才能赢得政府和居民的信任,为后续的商业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他严格要求施工团队,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双管齐下。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一年后。
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的居民楼拔地而起。
小区里绿树成荫,花坛点缀。
西城区的居民们拿到赔偿金后,都高高兴兴地从那些破破烂烂、低洼潮湿的老房子里搬了出来,住进了新房子。
孩子们在崭新的操场上嬉戏,老人们在树荫下悠闲地聊天。
邻里之间洋溢着久违的温馨。
大家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仿佛生活终于迎来了美好的转机。
尽管如此——
还是有人不愿意从老房子里搬出来。
一些人眷恋着那些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旧时光,虽然新居舒适,但他们心中却总有一丝难以割舍的情感。
那些老房子的每一砖一瓦,都刻满了岁月的印记,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他们徘徊在新旧交替的边缘,既向往新生活的便利,又留恋旧时光的温度。
另一些人则认为拆迁款太少,不足以弥补他们失去的家,心中难免有些不甘,便选择坚守原地,期盼着更合理的补偿。
还有一些人则故意捣乱,制造事端,试图拖延搬迁进程,以此博取更多关注和利益,成为妥妥的钉子户。
赵亮和他的母亲王大婶就是属于最后一类。
由于赵亮与刘海波有仇,不想让他用这块地来搞开发,就怂恿母亲王大婶阻工,故意制造事端。
王大婶听信了儿子的话。
当拆迁队的人前来施工时,她就站在老屋门前。
她的眼神坚定,手中紧握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仿佛那是她最后的防线。
她对着前来劝说的拆迁人员大声说道:“这房子是我一辈子的心血,你们给的那点钱,就想打发我们走,门都没有!”
赵亮则躲在人群中,不时地煽风点火,试图激起更多人的不满情绪。
然而,他的话根本没人听,也没有人响应。
大家一致认为,这对母子是因为跟刘海波之间有过节,是在故意找茬,其目的是想给刘海波添堵。
周围的邻居们纷纷围观——
有的同情,有的不解,但无人能动摇王大婶的决心,她成了这个居民点最后的守望者,坚守着那段逝去的岁月。
面对王大婶的坚决反对和赵亮的暗中捣乱,刘海波感到十分棘手。
他知道,如果强行拆迁,不仅会激起更大的民愤,还可能影响公司的声誉和后续的业务发展。
于是,他决定采取更加温和和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亲自带人前往王大婶家,耐心地倾听她的诉求和不满。
刘海波诚恳地表示,公司非常尊重每一位居民的意愿和情感,也愿意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更多的补偿和关怀。
他还承诺,会保留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元素,融入到新的安置小区中,让居民们能够在新环境中找到一些旧时光的印记。
尽管如此,王大婶还是不同意他们家的房屋拆迁。
万般无奈之下,刘海波决定邀请社区领导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居民一同出面调解,希望通过多方沟通,找到一个既能满足王大婶情感需求,又能推进项目进展的折中方案。
然而,这个方案并未能立刻打动王大婶的心。
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立场。
社区领导和老居民们轮番劝说,试图解开她心中的结,但效果甚微。
刘海波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于赵亮与他的私人恩怨。
于是,他私下约见赵亮,试图化解这段宿怨。
然而,赵亮却冷冷一笑。
直言不讳地表示,除非刘海波公开道歉并放弃开发,否则他绝不会让步。
刘海波陷入两难——
既要维护公司利益,又要顾及居民情感,这场僵局似乎难以打破。
最终,他选择让工程师修改设计方案,保留王大婶家这套房屋,对周围的房屋进行拆迁,让他们成为彻彻底底的钉子户。
这一决定在海波实业集团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许多员工认为,这样做无疑是在向赵亮和王大婶妥协,会损害公司的权威和利益。
但刘海波却有自己的考量。
他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
为了区区一套房子而与居民闹得不可开交,实在得不偿失。
更何况,保留这套房屋,并不会对公司的整体开发计划造成太大影响。
于是,他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修改后的设计方案很快出炉。
工程师们巧妙地将王大婶家的房屋融入到了周围的绿化景观中,使其成为了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这样一来,赵亮母子拿不到一分钱拆迁款不说,还无法分到新的安置房,只能眼睁睁看着周围的邻居们搬进新家。
继续过着以前那种穷困潦倒的生活,落到一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赵亮对刘海波的这一决定感到既愤怒又无奈,但也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强硬态度并未带来任何好处。
最终,他只能接受现实。
因此,他对刘海波的怨恨更深,决心对刘海波及其家人进行疯狂的报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亮开始暗中策划一系列针对刘海波的报复行动。
他四处搜集关于刘海波及其家人的信息,试图找到他们的软肋。
同时,他也开始联络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
然而,刘海波对此却毫无察觉。
他依然专注于公司的发展,努力拓展业务,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在他看来,与赵亮的个人恩怨远不及公司的前途重要。
因此,他并未将太多的精力放在防范赵亮的报复上。
终于,赵亮抓住了一个对刘海波最佳的报复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