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所寻觅者,莫非缘与契二字。“良缘易合,红叶亦可为媒;知己难投,白璧未能获主。”此语道尽人世遇合之微妙:良缘往往不期而遇,似有天意巧安排;而知己之求,纵有稀世之珍亦难换得。缘如浮萍,偶聚易散;契若金石,千锤难成。其间深浅之辨,正可见人情世态之幽微。
所谓“良缘易合”,其实是命运那支轻巧的笔所描绘出来的。就像唐人传奇里所讲述的故事一样,有一位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然后这片红叶顺着御沟流淌出去,最后竟然被一位士子捡到了。而这位士子和宫女,最终也因为这片红叶而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你看,仅仅只是一片被微霜浸染过的叶子,就这样成为了天作之合的媒介。这并不是靠人力可以强求得到的,而是一种机缘巧合的奇妙安排。
再看看《西厢记》里的张生和莺莺,他们在普救寺偶然相遇,彼此一见钟情。还有白乐天笔下的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也都是缘分来了无法抗拒的明证吗?
所以说,良缘的促成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就好像春风轻轻吹拂,使得花蕊自然地绽放开来,没有丝毫刻意的痕迹。然而,这样的缘分虽然容易结合,但却未必能够深刻持久。它就如同水面上的涟漪一般,虽然美丽动人,却很容易消逝。
转而观“知己难投”,这实在是一场心灵的艰难之旅。昔日伯牙鼓琴,子期聆听,竟然能够辨别出伯牙琴音中所蕴含的高山流水之志。然而,当子期不幸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毅然决然地摔破了自己心爱的琴,并且断绝琴弦,发誓终身不再弹奏。要知道,以伯牙如此高超的琴艺,他的琴音完全可以感动天地,但真正能够理解他的人,却唯有子期一人而已。
再看曹雪芹,他耗费了十年的心血才完成了《红楼梦》这部巨着,其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的血泪。可是,真正能够领悟其中深意的人,又能有多少呢?恐怕不过寥寥数人罢了。由此可见,寻求知己并非易事,它既不是用珍贵的宝物可以交换得来的,也不是凭借权势地位就能够得到的,而是需要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共鸣,就如同空谷中的回声一般,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听到。
屈原心怀如白璧般的忠贞,却只能在江畔孤独地行吟,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慨叹。尽管他拥有如此高洁的品质和才华,却始终未能遇到赏识他的明主。梁鸿与孟光举案齐眉,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然而梁鸿胸怀天下的大志,又有多少人能够知晓呢?这就是所谓的“白璧未能获主”,并不是因为白璧本身不够美丽,而是因为能够识别白璧的人实在太难遇到了。
如今的人们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时,往往急于广泛结交朋友,却疏忽了深入寻求真正的知己。在这个网络时代,仅仅见过一面的人就可以被称为“朋友”,相互点赞的人也能被称作“知己”。然而,在通讯录里虽然有千百个名字,但真正能够倾诉心事的又有多少呢?
我们应当学习古人珍重知己的方法:刘禹锡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并不是他傲慢自大,而是他追求与精神相契合的人交往;鲁迅赠给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句话是多么的深沉啊!这样的情怀,绝对不是那些匆匆过客所能理解和体会的。
究极而言,良缘就像是生活中的点缀,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一般绚烂多彩;而知己则是生命的根基,宛如松柏那样四季常青。人生在世,应当珍惜良缘的容易结合,但又不能让这种珍惜流于表面的浅薄;更要追求知己的难得相遇,即使面对艰难也毫不畏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萍水相逢的缘分之外,寻找到两三个真正的知己;在喧嚣纷扰的人世间,坚守住那一片最初的真心。
即使“白璧未能获主”,也就是美好的事物没有遇到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我们也不能失去洁身自好的志向;倘若“红叶为媒”,也就是因为某些机缘巧合而结识了知己,我们也绝对不能忘记彼此相知相契的初心。缘分来了就要好好珍惜,情投意合就要倍加重视,如此才能领悟到人生真正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