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书斋幽深,窗外细雨如丝,竹帘低垂。帘外偶有绰约人影飘过,帘内却唯见光斑点点,在摊开的旧书页上悄然游移,如同水底无声的鱼影。
我正枯坐读经,昏昏欲睡之际,忽闻帘外“叮铃”一声轻响,如珠玉坠入寒潭——分明是女子发间钗环滑落于青石板的清音。这声音穿帘而入,竟似有形的丝线,轻轻扯动了心弦。我目光仍焦着在书卷之上,手指却不由自主地随那余音在纸页边缘摩挲起来。书页上那些端肃的文字,此刻却仿佛被这钗声搅乱了阵脚,墨色氤氲,如烟似雾,竟一时难以聚拢成形。
帘外脚步细碎,似有人俯身拾取,接着便是几声低低的轻笑,如微风掠过檐下风铃,清脆又隐秘地钻入耳中。我屏息凝神,帘上模糊晃动的影,似花枝摇曳,又似蝶翅轻颤。那光斑也活泼地跃动起来,在经卷字行间跳跃嬉戏,竟让满纸的微言大义也染上了一层不可言说的、轻软的暖色。
心湖被投下了一粒细石,涟漪无声漾开。我索性抛下书卷,目光追逐着帘上那些流动的光影,指尖下意识地在案几上,随着帘外渐远的、几乎不可闻的足音轻轻叩击。一下,又一下,仿佛在应和着某个不可见的心律。
良久,足音终于杳然。书斋里重归寂静,只余下窗外雨丝绵密地织着网。案上那枚光斑,不知何时已悄然移出了书卷,静静栖息在檀木案几的一角,如一滴凝固的琥珀。
我伸出手指,小心翼翼地触碰那一点暖光,指尖传来微温。方才那钗环坠地、足音轻响的片刻,并未如露水般了无痕迹地蒸发——它如一枚细针,刺破了我长久以来在经卷里构筑的坚硬茧壳,让我猝不及防地窥见了自己心底尚未干涸的幽微泉眼。
世人常常说道,隔着帘子听到金钗掉落的声音却能够不为所动的人,要么是痴傻的,要么就是有大智慧的。痴傻的人就如同混沌未开的顽石一般,任何声音都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而有大智慧的人则如同澄澈明亮的古镜一样,世间万物从他们眼前经过都不会留下一丝痕迹。
那么我呢?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我是如此幸运地处于这两者之间啊!我既不是那冥顽不灵的木石,也不是那了无挂碍的圣贤。那一声清脆的响声,就如同投石问路一般,恰好叩开了我灵魂深处最为真实的一个角落——这心池既然能够被金钗掉落的声音所点破,泛起微微的波澜,那就说明它依然是一泓活水,并没有干涸死去。
这微微的波澜虽然扰乱了我片刻的定境,但也正是在这涟漪的震颤之中,我猛然惊觉到自己的这颗心,仍然在这具血肉之躯里,温热地跳动着。
原来,这“不痴不慧”的中间境地,才是真正的生趣所在啊!就如同那平静的心湖,微微泛起一丝涟漪,方能知晓水的灵动;又如那灵台之上,偶有尘埃飘落,才能见证人的行迹。
那一声隔帘的脆响,宛如天籁,不仅仅是玉钗遗落的余韵,更是来自生命深处尚未完全湮灭的回声。它轻轻地叩响我的心扉,提醒着我:即使我终日枯坐于书斋之中,这胸腔里的温热,依然会为这世间偶然跌落的清音,悄然应和。
这清音,或许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或许是鸟儿在枝头的鸣叫声,亦或是远处传来的悠扬笛声。无论它来自何处,都能在我心中引起共鸣,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美好。
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灵渐渐变得麻木。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聆听这生命中的清音时,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如此多的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
这“不痴不慧”的中间境地,让我们既不会过于痴迷于世俗的繁华,也不会对生活失去热情。它让我们在保持清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