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公司时,小方与我座位相邻,他那如炬的目光,仿佛要将自己整个灵魂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面前。他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滔滔不绝地向我诉说着他对公司的各种观察和见解,从公司的运营模式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微妙关系,甚至连一些不为人知的人事秘辛也毫无保留地讲给我听。
不仅如此,他还毫不掩饰地向我吐露了自己在职场上的雄心壮志,似乎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信心。他的话语如同一阵急雨,不停地敲打在我的耳膜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带着滚烫的灼热感,让我有些应接不暇。
然而,就在我倾听他倾诉的过程中,心中却渐渐地涌起一种莫名的不安。这种不安并非来自于他所讲述的内容,而是源于他如此急切地向我坦诚一切。这种感觉就像是初次品尝一杯浓烈的新茶,初入口时,那浓郁的香气确实让人陶醉,但细细品味后,却发现其中的苦涩难以咽下。
我突然意识到,小方这种乍见时过分倾倒的真诚,虽然看似热烈而直接,但实际上却像那杯新茶一样,灼人肺腑,让人有些难以承受。
起初,他如影随形,连午间片刻的休息也常伴我左右。他不断倾注着热情,也期待着等量的回馈。我偶尔稍有保留,他眼中便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失落,像被薄云瞬间遮蔽的微光。那时我便知晓,情感若如洪流般奔涌直下,终将冲垮尚不牢固的堤岸——过满的倾注,反而令初生的情谊如覆水难收,徒留一片狼藉的滩涂。
后来,我们共担项目重任,朝夕相处,真正到了“久与”的境地。小方却悄然收敛了最初的炽烈,言语变得谨慎,如同在心底设下了层层门禁。他目光里开始闪躲,先前信誓旦旦的“共同进退”,此刻也如轻烟般消散于无形。尤其当项目推进至关键处,需要彼此毫无保留的支撑时,他反而退入更深的沉默壁垒——那些刻意隐匿的迟疑与保留,如同无声的沙粒悄然沉淀,将清澈的信任之水搅得日益浑浊。
直到项目遭遇瓶颈,我焦灼地寻求他的见解,他却顾左右而言他,言语飘忽如浮云,始终未触及症结核心。最终,我独自熬过几个通宵,才在浩繁资料里寻到一线曙光。而当我在会议上提出方案,小方眼中竟掠过一丝惊讶,随即竟含糊其辞地说:“我隐约也想到过类似的……” 那一刻,我心中最后一点温热的期许骤然冷却:那点闪烁其词的“隐约”,如同冰面下险恶的暗流,无声地卷走了所有信赖的温度。
会后,我独自留在空荡的会议室里,窗外暮色正缓缓沉降。面前那杯早已冷透的茶,杯底沉淀着一片深褐色的茶渍,无论怎样用力擦拭,终究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恰似被反复隐匿与欺瞒磨损的心,终将刻下猜疑的烙印。当初的倾心相待,那些滚烫的话语与眼神,终究未能照亮后来步步为营的算计。
久处的情谊,原该如陈酿般在时光中醇厚;可一旦其中掺杂了刻意隐匿的沙尘,再甘美的佳酿也会日渐酸涩变味。人心之间,从来容不得阴霾的遮蔽:唯有始终坦荡如初升的朗月,才能映照出情谊的本真质地。
那日暮色沉沉地落下来,茶凉了,人心也冷了。我起身时,只看见窗玻璃上自己模糊的倒影,以及窗外城市灯火初明时一片褪尽了温度的铁灰色——这层隔膜,自此横亘于我们之间,无声却坚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