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这句古训如明灯映照心路,其意不在卑微屈膝,而在敬畏之心的双向平衡。敬畏权贵,使人在高位诱惑中持守自律;敬畏小民,则在日常交往中根绝骄横之习。这双向敬畏,正是立身之基,文明之始。
敬畏“大人”,并非意味着要卑微地屈服于权势的威压之下,而是当我们面对那些不可违背的规则、法度以及崇高的价值观念时,内心深处会涌起一种深深的戒惧之情,从而不敢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
昔日,周公曾恳切地告诫成王:“君子所其无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德行的君子应当勤奋努力,不可贪图安逸。因为只有忧虑辛劳才能使国家兴盛,而贪图安逸享乐则会导致自身的灭亡。
当一个人处于权力和高位之上时,如果心中没有敬畏之情,那么他就很容易在浮华的迷雾中迷失方向,陷入一种毫无约束的放纵深渊。这种敬畏就像是长鸣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保持警觉;又如同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时刻心生畏惧,不敢有丝毫的放纵和越轨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位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力冲昏头脑;在喧嚣纷扰的环境中维持内心的定力,不随波逐流;在富贵荣华面前固守自己的本色,不被物欲所迷惑。
敬畏“小民”所涉及的是一种更为高深的境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个体,虽然单独看来渺小如微尘,但当他们汇聚在一起时,却如同江河湖海一般浩瀚无垠,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大地。
这些小民们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的声音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我们失去了对他们的敬畏之心,就很容易滋生出一种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傲慢态度。这种傲慢会让我们深陷于“豪横”的泥潭而不自知,最终导致我们遭受严重的反噬。
古往今来,有多少强横霸道、蛮横无理的人,他们之所以会突然崩溃瓦解,其根本原因不正是因为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轻视和不屑吗?他们忽视了那些看似平凡的小民们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最终被这股力量所击溃。
当敬畏之情只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时,人心就会像倾斜的大厦一样失去平衡。如果人们只对“大人”心怀敬畏,而对“小民”视而不见,那么很容易滋生出一种谄媚上级、欺压下级的虚伪善良。这种心态会让人的内心被权势的茧所束缚,失去真正的自由和正直。
相反,如果人们仅仅惧怕“小民”,而对“大人”的存在毫不重视,那么他们就会陷入一种庸俗的乡愿之中。这种心态会让人失去向上的脊梁和担当精神,变得懦弱和自私。
只有当我们的双脚稳稳地站立在“大人”的规则和“小民”的泥土之间,让敬畏之心像天平的两端一样保持平衡,我们才能拥有挺拔的人格和真正的尊严。这样的人既能尊重权威,又能关爱弱小;既能遵守规则,又能关注民生。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公正和善良,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和坚定。
古人双畏之教,实乃一份穿越时空的清醒:我们既要敬畏那头顶星空昭示的律令,亦要敬畏脚下泥土承载的众声。于这上下之间,敬畏如天平两端的砝码,称量出生命的高贵与谦卑——唯其如此,人之为人,方可在浮世烟尘中觅得那稳重而坚实的立足之地。
敬畏,最终是灵魂对天地法则的谦卑倾听;当敬畏的光辉遍洒大地,人心自会摆脱卑屈或骄横的阴影,在尊严与温良交织的土壤上,稳稳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