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有言:“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其中“虚圆”非圆滑无骨,而是一种如水般灵动的生存智慧;而“执拗”亦非坚韧不拔,恰似石之僵滞,常于时代洪流中刻舟求剑,终至沉舟折戟。
古往今来,无论是哪个时代,那些能够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他们的灵魂深处必定蕴含着一股如“虚圆”般灵动的活水。
回顾往昔,越王勾践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国家破灭、自身遭受屈辱之后,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在吴王面前,他展现出了极度的谦卑和虚怀若谷的态度,表面上柔顺得如同潺潺流水一般,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潜藏着一股汹涌澎湃的复国洪流。
勾践深知“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这一至理名言的真谛。他明白,暂时的屈服和退让并非软弱,而是为了将来能够更有力地伸展和崛起。于是,他以无比的耐心和毅力,默默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终于,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和不懈努力,勾践终于迎来了复仇的机会。他率领越国军队,如江河奔腾一般,势不可挡地吞并了吴国,一雪前耻。越国也因此得以重振雄风,再度崛起。
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那些能够建功立业、成就非凡的人,无一不是如清泉穿石一般,以一种看似无形的姿态和包容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重重阻碍。他们深知何时该弯曲,何时该退让,以柔克刚,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然而,那些执拗如石的人,却常常将事业引向无底的深渊。当晚清时期国家命运摇摇欲坠之时,西方工业文明的浪潮如汹涌的波涛般席卷而来,许多顽固派却如礁石般固执地自称为“天朝上国”,坚决拒绝接受任何变革的新声音。他们紧紧抱住陈旧的观念和“祖宗之法”,将其视为不可动摇的准则,最终导致清朝廷像腐朽的树木在飓风中轰然倒下,只留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哀叹。
这些执拗者的灵魂,由于无法承受时代的沉重压力,最终如易碎的瓷器般裂成无数碎片。
至当代,“虚圆”智慧更如明灯照亮了转折之途。邓小平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与“虚圆”胸襟,引领改革开放的巨轮在未知水域中破浪前行。当计划经济坚冰如磐石阻路,他并不固执于蓝图,而是以“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包容智慧,允许多种经济形态如春草萌发,让中国大地的活力如江河解冻般汹涌奔流。这“虚圆”的韧性与智慧,终使神州大地在变革中焕发新生机。
水无形故能随物赋形,石有棱角却终被时光磨平。真正的“虚圆”,是在坚守初心如磐石的同时,让智慧如活水般奔流于现实曲折的河床——它非无根之浮萍,而是有源之活水,以无形之柔克有形之刚,于万千迂回中奔向大海。
虚圆非无骨,乃是无岸之河;执拗非有节,终成自困之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