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幼时祖父在青石门槛上刻下这句箴言,凿痕如老树的根须。那时不解其意,只觉冰冷石头与生活何干?直到风雨如晦,世事如浪,才真正触摸到那字痕深处的灼热与沉实。
巷尾曾有座雕梁画栋的新酒楼,飞檐斗拱,金匾耀眼。主人陈老板长袖善舞,一时门庭若市。可他暗地里以次充好,酒兑水,肉注水,更克扣伙计辛苦钱,账本里藏满狡黠的笑纹。起初宾客如云,金玉满堂;然而流言如风,吹散虚假繁荣。不过三载寒暑,那朱漆剥落如病颜,楼宇空空,唯余讨债人踏破残阶的愤懑脚步——根基浮虚,纵使雕饰华美,终究是建在流沙上的蜃楼,浪涌即倾。
在斜对门的地方,有一家小小的木器铺,它静静地伫立着,仿佛是时间的守望者。店主是一位寡言的老周,他的指节粗糙得如同树根一般,这是多年与木材打交道留下的痕迹。
老周对于选料有着极高的要求,他只选取那些历经百年岁月的老木心材。这些木材经过时间的沉淀,质地坚硬而纹理优美。他会仔细地挑选每一块木材,确保其品质上乘。
在制作木器的过程中,老周更是精益求精。他会将木材打磨得温润无刺,让人摸上去手感舒适。而在榫卯咬合的地方,他更是追求极致的精细,细密得连一粒尘灰都无法容纳。
有人曾经对老周说:“老周啊,现在这个时代,谁还会懂得欣赏你这种慢工细活呢?”然而,老周并没有抬头回应,他只是专注于手中的工作,刨花像雪花一样纷纷落下。他淡淡地说道:“木头是不会骗人的,而良心就像秤砣一样,永远都是沉甸甸的。”
老周常常会为那些孤独的老人修补他们破旧的凳子,而且分文不取。他觉得这是一种善举,也是对自己手艺的一种检验。即使偶尔得到一些贵重的木料,他也绝对不会将其充作次品高价出售。他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利益所动。
年复一年,这家木器铺就像一棵古老的树一样,默默地存在着。虽然它并不起眼,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真正懂得欣赏的人前来寻找它的香气。
经过数十年的风霜洗礼,木器铺里的木纹变得愈发润泽,仿佛在诉说着老周的坚持和用心。原来,那日复一日的笨功夫和厚道的心,正是深扎于地下的磐石根基,支撑着这家小小的木器铺,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祖父门前青石,不知承接过多少代人的步履。石面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光滑,字痕却愈发清晰,如同一种无声的证词。它告诉我:世间万物,无论高堂广厦或一桌一椅,其巍然与耐久,从来不在炫目的装饰与精巧的机心,而在于支撑它们的那片看不见的厚土——那片名为“德性”的土壤。
这土壤无声无息,却承载万钧。老周的木器铺之所以能安然穿过岁月的急流,正因为他的每一凿、每一刨,都浸着对物的敬畏与对人的赤诚。这深埋的德性之基,不似烟花般炫耀于人前,却如古木深根,在幽暗处默默汲取地力,使地上的枝叶得以历经风霜而愈发苍翠。
当陈老板的虚华之楼在尘嚣中轰然倒塌,唯余一地狼藉的叹息;而老周铺子里飘出的清冽木香与敲打声,却成为巷子里最安稳的晨钟暮鼓。
人立于世,正如树望参天。唯有将根须深扎于德性的沃土,以正直为养料,以信义为泉源,方能使生命的枝干顶住八面来风,在时间的旷野里站成一道不惧侵蚀的风景。那青石门槛上的凿痕,终将随步履的叩击,成为每个人灵魂深处回响的钟声——提醒我们,欲建千秋业,先固方寸基;欲成不摇树,首养深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