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灯在案头摇曳,如一颗困在琉璃中的萤火。窗外雪落无声,天地仿佛都沉入了寂静的水底。我独坐案前抄经,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是这万籁俱寂里唯一的回应。雪气浸润着墨香,心似乎也渐渐沉入寒潭深处,浮念被沉雪掩埋。
忽然鼻尖嗅到一丝异样,是经卷存放过久,暗暗生出的霉气。这气息如微小的钩子,竟勾起了我对暖阁里新炭火盆的念想。未及细思,窗外钟楼一声浑厚清响撞破了夜的凝滞,余音嗡嗡不绝于耳。我执笔的手腕微微一抖,墨点便如一只污浊的眼,在素洁的经卷上瞪着我。原来所谓寂静,不过是感官囚笼里暂时的沉默——耳闻钟声而心荡,鼻嗅霉味而思迁,口舌无味而念暖,六根竟是如此易于撩拨的弦索。
我搁下笔,推门而出。雪不知何时已停,天边微露一线鱼肚白,庭院里积雪如絮。远处一个老僧的身影正俯身扫雪,动作迟缓却沉稳,竹帚划过雪地的声音,轻柔得像大地均匀的呼吸。
我踏雪而去,脚下嘎吱作响。行至老僧近旁,一个趔趄,几乎滑倒。老僧眼疾手快,枯瘦的手稳稳托住我的臂膀。他掌心的粗粝触感透过薄薄的僧衣传来,几粒雪花趁机钻入我的袖口,凉意沁骨。抬头撞见他浑浊却清明的眼,里面没有责备,只有雪一样的澄澈平静。
“师父扫雪,何须如此早?”我问。
老僧直起身,望着寺院深处蜿蜒的扫痕,缓缓道:“雪要扫,经要抄,皆不过是本分事。心若安定,扫雪即是抄经;心若浮游,抄经亦如扫雪。” 他指指扫帚,“尘劳妄想,莫不如此,扫了又落,落了又扫,能做的,不过是拂拭眼前这一寸雪罢了。”
他话音未落,晨钟又起,这次却如清泉注入心田,洗去了所有滞碍。我怔立雪中,仿佛第一次真正听见了钟声,第一次真切感到了雪粒的冰凉——这耳闻目睹、肌肤相亲,竟不再是指引我东奔西突的缰绳,而成了此刻与天地素面相见的真实通路。
回到案前,天光已悄然漫上窗棂,那盏孤灯显得暗淡而多余了。昨夜墨污的经卷摊在晨光里,污点赫然。我重新执笔,却不再执着于墨痕的完美无瑕。笔尖游走,不是追逐字字珠玑的功德,亦非畏惧尘念复生的恐惧;它只是应着腕底的自然流转,如竹帚扫雪,一笔一笔,拂拭着心地上此刻的方寸之雪。
当第一缕朝晖斜射入窗,静静铺在未干的墨字上。字迹或许不够端严,却仿佛带着雪后清冽的呼息。我忽然彻悟:耳鼻口舌的撩拨,情欲嗜好的驱驰,并非牢笼本身——我们是被自己对这些牢笼的恐惧与憎厌,层层禁锢于无形的机械之中。
唯有当一念回光,照见这些“桎梏”与“机械”本无实体,不过是我们心中自造的妄影,那盏内在的明灯才真正得以点燃,足以照亮浮生所有宴寂或混沌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