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管仲在战场上三次临阵脱逃时,众人皆对他嗤之以鼻,然而鲍叔牙却力排众议,为他辩解道:“管仲之所以如此,并非他贪生怕死,而是因为他家境贫寒,母亲年迈体弱,需要他的照顾。”这番话让人对管仲的行为有了新的理解。
而当管仲在分金时多取了一些,众人又对他指指点点,认为他贪婪自私。但鲍叔牙再次站出来,解释说:“管仲并非贪心,而是他家计窘迫,实在是生活所迫啊。”鲍叔牙的这番话,不仅为管仲解了围,更让人看到了他对朋友的深刻理解和包容。
这就如同《淮南子》中所说的“水清则鱼喁,水浊则鱼喣”,鲍叔牙的包容并非纵容管仲的短处,而是在洞察人性的幽微之后,以清流涤荡浊泥的智慧。他用自己的宽容和理解,为管仲创造了一个可以成长和改变的环境。
这种包容就像是春雨滋润枯根一样,无声无息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它让朽木也能生出新芽,让原本可能走向歧途的人有了重新审视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
东汉时期的童恢担任不其令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个县民被老虎咬死了,他的儿子执意要去为父亲报仇。按照当时的律令,私自复仇是不被允许的,但童恢并没有用强硬的手段去压制这个少年,而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他让少年进入山中,将肉扔给老虎,以平息老虎的咆哮。同时,他还在县衙前悬挂了一张虎皮,以此来比喻律法的威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少年竟然成为了一名驯虎师。
这正如《礼记》中所说的“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童恢以善巧的方法去感化和教诲这个少年,而不是强行牵拉他。他就像一位良医,用蜜包裹着苦涩的药,让原本难以接受的苦口之方变成了甘甜的良药。
陶行知先生见到顽童们正在斗殴,他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大声呵斥,而是面带微笑,走上前去,轻轻地拍了拍其中一个顽童的肩膀。这个顽童被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抬起头来,一脸惊愕地看着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四颗糖果,递给这个顽童,说:“孩子,这四颗糖果是给你的奖励。”
顽童疑惑地接过糖果,不知道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给他奖励。陶行知先生解释道:“第一颗糖果,是奖励你按时来到这里。”原来,陶行知先生之前和这些顽童约定了一个时间,而这个顽童是第一个到达的。
顽童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陶行知先生接着说:“第二颗糖果,是奖励你在我制止你们斗殴的时候,立刻停了下来,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顽童的脸上的得意之色更浓了,他觉得自己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认可。陶行知先生又说:“第三颗糖果,是奖励你的正直。当我问你为什么要和别人斗殴时,你诚实地告诉我是因为他先欺负了你的朋友。这种正直的品质是非常难得的。”
顽童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陶行知先生会注意到这些细节。陶行知先生最后说:“第四颗糖果,是奖励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我告诉你斗殴是不对的时候,你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表示愿意改正。这是非常可贵的。”
顽童接过第四颗糖果,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仿佛这四颗糖果有着千斤之重。他的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原本的嚣张气焰消失得无影无踪。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四颗糖果,就如同那柔弱的水,以柔克刚,滴穿了顽童心中那块坚硬的顽石。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批评别人的短处就像是拿着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伤害到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而指责别人的顽固就像是在鼓风箱,反而会让那股邪气更加旺盛。
只有像鲍叔牙那样有着宽广的胸怀,像童恢那样有着巧妙的方法,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有着仁爱的心,才能够在人性的幽谷中点燃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盏。这盏灯不会去照亮别人的短处来炫耀自己的聪明,而是会去照亮别人内心的黑暗,为他们指引前行的道路;这团火不会去焚烧那些顽固不化的执念,而是会去熔化那些刚愎自用的人,让他们变得柔软和善良。
真正的教化者,如《礼记》所期“君子之教喻也”,深谙春风化雨远胜惊雷的道理。他们以心为圃,培植理解之壤;以言为露,浇灌尊重之苗。当每一处短处都被温柔弥合,当每一次顽固都遇智慧点化,人心荒野便渐成沃野,终将开出名为“共情”的千树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