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余俯身闻了闻洞口:浊气太重,需要散半个时辰。再准备些火把——下面湿气重,油灯恐怕用不了。
待浊气散去,四人依次钻入蟾蜍口中。
刚踏上石阶,方余脑海中就响起了系统提示:
任务完成:成功进入遮龙山献王墓
奖励:夜眼(待领取)
方余嘴角微微上扬。
这夜眼正是倒斗摸金的好东西!
据说陈玉楼因为从小在古墓中长大,眼睛沾染了尸气才练就了夜视能力。如今自己居然也能获得这样的机缘。
不过现在赶路要紧,等过了这段再融合也不迟——想来不过是片刻功夫。
火把点燃,幽蓝的火光驱散了黑暗。
石阶尽头赫然是一座万人坑,森森白骨堆积如山。
两侧岩壁上各有一个探测小洞,洞底的岩层 露在外,想来是当年堪舆时留下的痕迹。
沿着石阶往下走,视野渐渐开阔起来。
石阶尽头的人象殉葬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横跨坑穴的石桥,桥身延伸向远处的黑暗之中。
一行人踩着石阶,迈上横跨殉葬坑的石桥。
前方的景象豁然开朗。
殉葬坑尽头流淌着一条地下暗河,岸边搁着几艘腐朽的旧船,经过两千年的侵蚀,只剩下残破的骨架。
前面是河......这地方的气味怎么这么难闻?
既然有船,说明路线没错,当年祭祀献王必定是从这儿经过的!
老洋人和花灵望着暗河,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方余闻言,握紧大夏龙雀刀,轻轻摇了摇头。
这条确实是祭祀之路,但沿途暗藏的凶险可不少。
不知道这条河里蛰伏着多少痋婴......恐怕数以万计都不止。
穿过殉葬坑,众人来到河边。
此处的洞顶低矮,爬满厚厚的青苔与藤蔓,形成罕见的植物穹顶。
一些细长的藤条垂入河中,水珠顺着藤蔓滴落,融入暗流。
河底矗立着无数树木化石,枝干交错,宛如珊瑚丛林。
这说明葫芦洞原本深埋地下,因地壳运动被抬升为山脉,而那些化石则是被岩浆吞没的森林,高温与急速冷却使其碳化,最终形成这般奇特的形态。
洞内空间很可能曾被地下暗河冲刷,形成天然的葫芦状洞穴,后来被献王纳入陵墓范围。
方余环顾四周,在洞壁上发现了一条狭窄的石径。
石道宽仅一尺多,像是常年被河水侵蚀而成,宛如崖壁上的悬空栈道。
幸好此时正值盛夏,若赶上雨季,水位上涨,大半个洞穴都会被淹没,到时就只能走水路了。
走这边。
方余说完,率先踏上栈道。
四人紧随其后,前行数步,终于远离葫芦口,洞顶渐渐抬高,压抑感也随之消散。
忽然,方余抬手示意众人停下——
鹧鸪哨师兄弟三人顺着方余的视线望去,距离他们几步之遥的水面下,一道泛着幽光的白影若隐若现。
那身影一袭素衣,周身萦绕着淡淡荧光,在昏暗的洞穴中格外扎眼。
不过无论是方余还是鹧鸪哨一行人,都是常年与邪祟打交道的行家,这般场面还不足以让他们惊慌。
四人立刻停下脚步,纷纷亮出兵器,死死盯着水下的黑影。
转眼间,那黑影已经彻底浮出水面。
竟是一具穿着丧服的女性 ,尸身完好无损,皮肤却泛着玉石般的惨白光泽,周身不断散发着幽蓝色的微光。
更诡异的是,这具女尸仰面漂浮在水面,腹部高高隆起,明显是怀有身孕时死去。
最骇人的是——她的四肢全部折断,以极其扭曲的角度向后弯折,活像一只人形蜘蛛!
方余......这就是痋尸?
花灵扯了扯方余的衣袖,脸色有些发白。
虽然搬山道人并不惧怕这类邪物,但想到竟然有人将孕妇残害成这般模样,仍不免心中发寒。
方余轻轻握住她的手低声道:没错,正是痋尸。
看这样子,真正要炼制的东西恐怕是她腹中的胎儿,这种邪术叫做痋婴。
只要不去触碰就不会有事,就算痋婴破体而出,我的血也能克制它。
听闻此言,众人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们都很清楚,献王既然布下此局,水里绝不止这一具痋尸。
不做停留,四人沿着栈道继续向葫芦洞深处前进。
途中又遇到几具痋尸,全都静静地漂在水里,没有任何动静。
走了大约一盏茶的时间,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半圆形的洞口,距离栈道约有两丈多高,只能容一人爬行通过。
果然不出方余所料,旱季水位下降,这条通道才显露出来。
四人依次跳进洞中。
洞内通道长达五米多,两侧石壁光滑如镜,镶嵌着奇异的晶簇,在火光的照耀下竟折射出血红色的光芒。
看到这般异状,方余暗自提高了警惕。
这些奇异的水晶正是蜮蜋长虫的克星,它们分布在洞口两侧,成功将那只巨虫困在了葫芦洞的第二层空间。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葫芦洞深处可不止蜮蜋长虫一种威胁......
河水里还潜伏着成千上万的痋尸,每具腐尸的肚子里都孕育着凶残的痋婴!
方余并未过多忧虑,正如他之前对鹧鸪哨说的那样,就算是龙潭虎穴也得闯一闯,空想毫无意义。
以他的本事,对付蜮蜋长虫和痋婴虽然免不了一场恶战,但终究有必胜的把握,最多损耗些气血罢了。
穿过狭窄的洞口,众人进入了另一处溶洞空间。
此处是葫芦洞后半段,洞内空间比前段更为宽敞。
进入第二层洞窟后,鹧鸪哨再次点燃火把,火光掠过岩壁时突然说道:
方兄,可注意到这洞中的古怪之处?
两洞相连,一大一小,入口狭窄而内部宽广,正像是葫芦的形状。
方余点头道:
确实是葫芦洞无疑。
这也说明,我们离出口不远了。
这正是镇陵谱记载的矛盾之处——先前他就发现这本古籍存在问题......
如今不必摸金校尉明说,就连鹧鸪哨都看出了蹊跷。但凡精通倒斗之术的人,都能察觉此地形的异常。
再对照镇陵谱中的图文,任谁都会对其标记产生怀疑。
第二层葫芦洞与上层结构相似,岩壁两侧仍有残留的栈道。四人沿着栈道前行,起初平安无事。
大约走了十分钟,洞道渐渐变窄。在视野尽头,忽然闪过一抹微光——
出口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