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进行到第十日,却遇突发状况——内江一处堤坝出现裂缝,江水不断渗出。
张老匠急得满头大汗:
“大人,这裂缝若不及时堵住,怕是要垮!”
诸葛瑾迅速赶到现场,蹲下身观察裂缝宽度,又用竹尺测量堤坝厚度:
“裂缝宽三寸,深五尺,需用沙袋填堵,再用糯米灰浆加固。”
他当即下令,让工匠将沙袋装满沙土,层层填入裂缝,又亲自调配糯米灰浆——按照新学中的比例,糯米、石灰、沙土以1:2:3混合,加水搅拌至粘稠。
“灰浆需填实裂缝,不得留有空隙!”
诸葛瑾手持木勺,亲自将灰浆倒入沙袋缝隙中,
“待灰浆凝固,其强度堪比岩石,可保堤坝无虞。”
经过三日三夜的抢修,裂缝终于被堵住。
张老匠看着加固后的堤坝,对诸葛瑾竖起大拇指:
“先生不仅懂算学,还懂治水,俺服了!”
诸葛瑾却未放松:
“后续还要定期巡查,若发现隐患,需及时处理。”
在诸葛瑾的统筹下,都江堰修缮工程进展神速。
这日,诸葛瑾展开水文记录竹简,眉头紧锁。
他注意到一组异常数据:
“去岁七月,水位较往年同期高三尺有余,但流速反降?”
“先生明察,”
李翁叹道,
“渠首淤泥堆积,河道抬升,致使水流不畅。若今夏再遇大雨,恐有溃堤之险。”
当晚,诸葛瑾在油灯下伏案疾书。
他运用刘复所传的新学算法,重新计算都江堰各处的承压和流速指标。
“《九章算术》中的均输术虽可计土方,然于水力测算尚有不足。
此等计算还是魏王新授的算法更简便。”
他喃喃自语,笔下不断出现各种替代符号:
“设某为流量,甲为河宽,乙为水深……”
经过彻夜运算,他终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
若不能在汛前及时清淤加固,今年汛期发生大规模溃堤的概率将高达七成。
次日黎明,诸葛瑾立即求见曹操。
“清淤工程需再增加征调民夫三万,银钱五十万?”
曹操看着诸葛瑾呈上的预算书,面露难色,
“如今益州初定,府库空虚啊。”
诸葛瑾早有准备:“下官有一策,可解此困。
现今蜀中流民甚众,原先修缮都江堰时就招募过一批,采取的以工代赈,现在可继续以工代赈,凡参与工程者,每日给米三升,钱二十文。
如此,既省国库开支,又可安顿流民。”
曹操击节称赞:
“妙计!就依此办理。”
工程启动后,诸葛瑾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
他将流民编成百人一队,每队设工头一名;
又创新性地采用轮班制,使人歇工不歇。
然而难题接踵而至。这日,李翁急匆匆来报:大人,飞沙堰段发现地基松动,按原方案清淤恐致坍塌!
诸葛瑾亲赴现场,悬绳下到堰底勘察。他发现由于常年冲刷,堰基已被淘空多处。
“立即停止此段工程!”
他果断下令,
“传所有工匠头目,重新议定施工方案。”
是夜,工程帐内灯火通明。诸葛瑾在地上画出堰体结构图:
“传统夯土法已不适用,需采用‘石笼法’:编竹为笼,内填卵石,层层堆叠。”
有老工匠质疑:
“此法耗工费时,汛期将至,恐来不及啊!”
诸葛瑾目光坚定:
“治水之道,质量重于速度。我已有计算——”
他取来算筹,
“若分三班昼夜施工,仍可在汛前完工。”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新法虽初时进度缓慢,但因牢固耐用,反而省去了反复修补的时间。
工程最终提前五日竣工。
就在诸葛瑾治水有成之际,曹操推行的新政却在益州豪强中激起暗流。
这日,成都最大的盐商赵府内,几位豪强家主正在密谈。
“盐铁专营?这是要断我等生路啊!”
李家家主愤愤道,
“我李家三代经营盐井,如今竟要充公?”
赵家主冷笑:
“曹孟德此举,分明是要彻底掌控益州命脉。不过……”
他压低声音,
“我已联络南中雍闿,若事有不谐,可借蛮兵以自保。”
然而他们不知,这一切早已被玄耳阁密探侦知。
当晚,曹操就收到了详细密报。
“好个‘益州豪强,同气连枝’。”曹操冷笑,
“那就让他们看看,是他们的联盟硬,还是大魏的铁拳硬!”
次日,曹操突然发难。
以“私通南蛮”的罪名,直接派兵查封赵府。
在赵家密室中,果然搜出与雍闿往来的密信。
公审大会上,曹操当众宣读赵家罪状:
“……不仅抗命不交盐井,更阴谋勾结外蛮,罪同叛国!”
赵家主被当场处决,家产充公。其余豪强见状,无不胆寒,纷纷表示愿配合新政。
但曹操深知,单纯打压并非长久之计。
除非魏王直接下令全部屠了他们……
他一个臣子肯定不能像魏王一样说屠灭就屠灭……
他随后颁布《益州盐铁专营细则》,允许豪强以盐井入股官营盐场,按股分红。
“如此,既收盐利于官,又使豪强有利可图,可谓两全。”
曹操对张合解释道。
果然,新政推行阻力大减。
不到一月,益州境内七大盐井、五处铁矿尽数收归官营。
益州新政的消息传到南中,在蛮族各部中引起不同反响。
越嶲夷王高定召集部众议事:
“汉人内斗,正是我辈崛起良机。但听闻魏军强悍,不可轻动。”
其子高胜年轻气盛:
“父王何故长他人志气?我南中山险林密,汉人大军展不开手脚。
不如联合雍闿,共抗魏军!”
正当争论时,哨兵来报:魏国使者到。
来者正是诸葛瑾。
他奉曹操之命,出使南中。
“夷王明鉴,”
诸葛瑾不卑不亢,
“魏王有令:
凡率众归附者,保持原有领地,另授官爵。
且都江堰修竣后,可开渠引水至南中,解干旱之苦。”
他展开水利图:
“此乃初步方案。若夷王有意,可派人与我同勘地形。”
高定大喜过望。
南中常年干旱,若有水利之便,实是求之不得。
他当即表示愿归附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