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的精良只是硬件保障,而深入龙潭,更离不开对战场环境的极致洞察。在林薇适应新装备的同时,仓库据点的指挥中心已然变成了一个针对坎邦地区的情报分析中枢。陆沉渊调集了“守夜人”在东南亚区域的精锐分析团队,与林薇一起,进行着出发前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情报深耕。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坎邦地区的三维地形图被不断放大、旋转,上面密布着不同颜色的标记,如同给这片神秘的土地贴上了无数危险的标签。
情报整合与深度挖掘:
分析团队负责人,一位代号“地图”的冷静女性,正指着屏幕向林薇和陆沉渊汇报:
“‘星海之翼’号的最终靠岸点,结合卫星影像和‘丛林鼠’的情报,可以锁定在‘秃鹫崖’以南约五公里处的这片无名海湾。这里水文复杂,暗礁遍布,大型船只无法直接靠岸,必须通过小艇驳运,符合秘密卸货的特征。”
屏幕上,海湾的放大图像清晰显示出一些疑似临时搭建的小型码头和车辆碾压的痕迹。
“关于武装头目‘蝎子’,”“地图”切换画面,调出一张极其模糊的侧面照片,以及一些文字描述,“真名不详,大约一年前突然在坎邦地区活跃起来。他手下的人员构成复杂,有本地亡命徒,但核心成员明显接受过非正规的军事训练,战术风格狠辣高效。其资金来源与‘星海’旗下的离岸基金有多次隐秘关联。”
接着,是关于“信天翁”的已知信息。这部分情报极少,除了“丛林鼠”那惊鸿一瞥的描述,几乎是一片空白。“守夜人”的数据库里关于他的记录,也停留在柏林任务“确认死亡”的状态。
“这是最大的变数,”“地图”语气凝重,“我们对他目前的立场、能力、以及在坎邦扮演的角色一无所知。唯一能确定的是,他对林小姐您,以及‘影网’的行动模式极其熟悉。”
林薇沉默地看着屏幕上那个代表着“信天翁”的问号标记,眼神冰冷。未知,往往意味着最大的危险。
制定渗透、接触与撤离方案:
基于现有情报,林薇与分析师们开始推演行动方案。
渗透路线: 摒弃李珊可能提供的“官方”路线。计划从仰光乘坐小型私人飞机抵达坎邦外围的混乱城镇勐拉,再伪装成进行人文调研的学者,雇佣当地向导,从一条相对偏僻但能避开主要武装检查站的小路,逐步接近“秃鹫崖”区域。
接触策略: 不主动接触“蝎子”武装。利用“林晓”的身份,以调研资源开发冲突为名,接触当地村民、小商贩,甚至是一些低级别的武装人员,从侧面收集信息。同时,尝试激活“守夜人”在坎邦可能存在的、未被暴露的暗线。
撤离方案: 设定了三条不同等级的撤离路线。A方案:任务完成后,原路返回勐拉,乘坐飞机离开。b方案:若暴露或被追击,向西北方向穿越丛林,进入邻国边境,由“守夜人”的接应小组接应。c方案(最终应急):向东南沿海方向突围,利用预设的隐藏点(可能是一艘伪装渔船或潜艇)进行海上撤离。
每一个方案都配套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遭遇盘查、武装冲突、与总部失联、受伤等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方式。林薇将所有这些方案和地图细节强行记忆在脑中,这是她在失去外部支援时唯一的依靠。
预设接头人与安全屋:
陆沉渊提供了“守夜人”在缅甸境内的几个秘密联络点。
“仰光的‘玉石商人’老吴,是我们在缅甸最可靠的节点之一,暗线装备由他交付。曼德勒的‘旅社老板’素季,可以提供临时安全和情报中转。至于坎邦内部……”“地图”顿了顿,“我们有一个代号‘织布鸟’的暗线,身份是流动杂货商,活动范围覆盖‘秃鹫崖’周边村落。但这是最高机密,非万不得已,不要主动联系,启用方式会单独告知。”
林薇默默记下这些名字和对应的暗号、识别方式。这些节点是她深入敌后孤军奋战时,可能出现的唯一曙光。
当所有的情报被反复梳理、方案被推演到近乎苛刻的程度后,指挥中心暂时陷入了沉默。屏幕上,坎邦那片被标记得密密麻麻的区域,仿佛一张择人而噬的巨口。
林薇闭上眼,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即将踏足的战场——湿热窒息的雨林、危机四伏的小路、武装分子的巡逻队、隐藏在暗处的“信天翁”、以及“秃鹫崖”下那未知的阴谋核心。
她深吸一口气,再睁开眼时,里面已是一片沉静的冰原,所有的不安和杂念都被彻底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