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刚擦过西边的山梁向下沉,双水村的炊烟就裹着肉香漫了开。
孙玉厚家的旧土窑里,却比往常任何一年三十都亮堂,都暖和。
那盏平日里舍不得挑亮灯芯的煤油灯,今夜拨得足足的,昏黄的光晕撑满了大半个窑洞,连墙上还贴了个十大元帅的年画也映着亮光。
窑里热气蒸腾,混杂着几种平日绝难闻到的香味。
孙母从后晌就开始在锅台转悠,尽管九岁的小兰香也帮忙烧火,她几乎没停过脚。
孙玉厚老汉带着两个儿子在清理着院坝的边边角角,将残雪铲到角落,将进窑的路打理的清清爽爽,一切都是高高兴兴。
此刻,孙母正把最后一个菜——一碗飘着油花的蛋汤,小心翼翼地端上炕桌。
那炕桌当中,摆着一个粗陶大盆,里面是油汪汪、烂乎乎的萝卜炖肉,肥厚的肉片子半浸在浓稠的汤汁里,旁边偎着吸饱了荤腥的萝卜块。
紧挨着的是一整条清蒸鱼,鱼身上铺着几丝姜片,虽只是简单蒸熟,那完整的形态和散发的鲜气,在这黄土坡上已是极难得的景致,年年有余。
蒸鱼旁边还有一碟土豆炒肉,一盆清炒白菜,甚至还有个小小的咸菜碟子摆在一旁,像是给这过于丰盛的席面做个陪衬。
主食更是扎眼。笸箩里,白生生的枣花白面馍捏得精巧,每一个“花瓣”都嵌着颗深红的枣子;
另一旁是胖嘟嘟的花生馍,白面皮子上点缀着花生粒。
旁边还有金黄的玉米面窝头和暗红色的糜子面窝头,但今夜,它们显然成了配角。锅台上,那一锅熬出了米油的大米稀饭,正温吞吞地冒着热气。
随着孙母笑呤呤的手擦着围裙,说着“年夜饭上桌了,准备吃饭了”
少平欢呼一声,从窗台边拿起一封百响的小挂鞭,就往院坝跑。兰香尖叫着“哥,等等我,等等我……。”
少安笑呵呵的拿来了三个酒杯,从里柜拿出瓶秦川酒,先给每个酒杯都浅斟了一些,恭恭敬敬摆在饭桌上。
孙母将三双筷子搭摆到蒸鱼大陶碗上,然后肃退到一边。
等斟上酒,搭上筷子后,孙玉厚老汉表情严肃的在饭桌边,碎碎念着,眉间的苦愁,似乎舒展了不少。
窑外鞭炮响起,伴随着兰香和少平的欢呼,雀跃。孙老汉退后一步,朝着酒菜,鞠了一躬。
少安和孙母也随着鞠躬,窑外鞭炮声停息了,少平和兰香带着硝烟味进了窑。
都懂事的跟着鞠躬。这是年夜饭前的敬祖,现在仪式简化了很多,如请牌位,烧黄纸,上香的都省略了。
等孙玉厚老汉摘了酒后,孙少安将三个酒盅重新倒满,一杯放到孙母面前“妈,今天也喝一盅”
“好,好,今天得喝”孙母有些语无伦次的接过那盅酒,没有那年像今年这么丰盛,这么舒心。
少安又把一杯放到孙玉厚老汉面前,酒香四溢。
兰香小跑到,还端坐在炕头,努力睁着眼睛看着众人的奶奶跟前说
“奶,你坐好,我给你来鱼拿馍哈……吃年夜饭了……。”
少平也小跑过去,扶着奶奶,让她靠在叠起被褥上,然后又搬来一个小炕桌。
老太太眼睛半睁着,手在炕上摸索,嘴里嘟囔着“年成……年成……”
少平和兰香都很懂事,知道先侍候着奶奶先吃。
兰香端着小半碗稠粥,那是用大米稀饭最上面那层米油单盛出来的,她用个小木勺,一点点吹凉了,喂到奶奶嘴边。
少平则拿着半个掰碎的枣花馍,专拣那最软和的内瓤,蘸一点少刺的鱼腹嫩肉汤汁,再夹一小块炖得稀烂、用筷子一抿就化的瘦肉,一起送到奶奶嘴里。
老太太瘪着嘴慢慢嚼着,浑浊的眼睛在灯影下有些惊喜和茫然。
她咽下去,咂摸咂摸嘴,忽然抬起枯瘦的手,拍了拍炕席,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含混:“不过了…这家里是不过了呀…哪能这么吃,造孽哩…”声音颤巍巍的,带着惊惶,又藏着点不敢信的喜悦。
孙玉厚老汉盘腿坐在炕桌主位,听着老娘的嘟囔,没言语。
他伸出那双被岁月刻满深痕的大手,拿起那杯酒,和少安小碰了一杯,然后一饮而尽“啊……哈,好酒”声音低垂,又无限感慨。
孙母又递了一个暄腾腾的枣花馍到他手上,“他爹,这像在做梦……。”
孙老汉将枣花馍送到嘴边,迟疑了一下,才张嘴咬了一小口。白面的香甜混着枣子的微酸在口腔里漫开,那是一种陌生又熟悉的、属于“好年景”的味道。
他嚼得很慢,仿佛在确认什么。一小块馍屑从嘴角掉下,落在打了补丁的深蓝色棉裤裤腿上。他停下咀嚼,低下头,用粗粝的指头小心地将那点碎屑拈起来,仿佛拈着一粒金贵的芝麻,然后珍重地送回到嘴里。
他喉结滚动了一下,眼窝子有些发潮,赶紧借着抬手的机会,用袖口飞快地揩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