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没有说话,等待王满银讲述。
“我在柳林待了两个月,不光在瓦罐厂学技术,还跟着厂销售人员去了市供销社,所以,柳林陶村瓦罐厂有现成的做法,我们只能进一步改扩,和新添设备。
就说这原料制备和泥料处理,这可是最容易出效果,成本还低的环节。
咱可以搞个标准化配比,就像建立‘标准泥池’。
固定取土地点,选那粘性适中、杂质少的土,用不同网眼的竹筛或者铁纱网把干土过筛分级,把石子、草根啥的粗大杂质都剔出去。
然后记好‘几筐土配几筐砂’,这砂是石英砂,能减少收缩、防止开裂,还有‘几筐土配几筐灰’,这灰可以是草木灰或者煤渣灰,能改善烧结性能,以后所有泥料都按这个标准来配。”
孙德旺老汉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听着有道理,以前和泥都是凭经验,这下有个标准,没准真能行。而且只要扩大现有原料地,添些不同筛网,加几杆称就行……。”
王满银接着说:“还有这陈腐工艺,也就是‘沤泥’,咱得强化一下。
现在都知道,泥料放的时间长点,有机物发酵分解,水分均匀渗透,可塑性就提高了。
咱可以多修几个泥池,标上日期,保证每一池泥料都沤足至少1 - 3个月。
要是能搞到塑料布,就用塑料布盖上泥池,没有塑料布就用厚草席,这样能保持水分和温度,促进发酵,坯体的气泡和裂纹就能少很多。”
张正发老汉皱着眉头想了想:“这法子以前还真没试过,不过听着能成,就是这时间得把控好。可得识数的人管理……。”
王满仓嘿嘿笑着“你们也知道要识数的了……,这几个知青,得善待……。”
王满银又道:“练泥这块儿,咱也得提升下效率。现在没那真空练泥机,可以做木桶抽气泵,可以推广‘牛踩泥’或者‘多人踩踏法’。
找个固定的石槽或者水泥池,让牛在里头反复踩踏,要是没牛,就组织几个人排成排,反复踩踏泥料,就跟机器揉面似的,比手工揉泥均匀,效率还高。
再放到木桶泵里,人工抽气……。那出来的泥料,让成品率升至八成以上。”
几个老汉倒吸一口凉气“满银娃,别哈大口气,这怕是说黑话呦”张正发拍着大腿发出质疑。
“老叔,这可是陶村的秘密武器,从他们县瓷器厂真空泵机学到的经验,你们别不信……。”王满银自信满满“要不凭什么,陶村的产品质量又好,价格还实惠,供不应求呢!”
李富老汉有点迷糊:“这牛踩泥,我能理解,你说的那真空啥泵……是啥?”
“这是新工艺,能最大程度挤出泥坯中的空气的种方法,陶村那边仿做的手动抽气桶,虽说效率差了点,但做瓦罐产品够用了,效果是非常好,成本也不高……多了道工序而已。”
几个老汉对望一眼,眼睛中露出无奈的神色,落伍了。
王满银继续说道:“再说说成型与制坯工艺。
如果生产高端瓦罐产品,咱可以试试做简易石膏模具,这可是个革命性的改良。
咱去找赤脚医生或者公社卫生所,弄些石膏绷带,就是医用石膏粉,或者打听下附近哪儿有石膏矿。
把石膏粉加水调浆,倒在雕刻好的母模里,这母模可以用硬木或者烧好的陶坯,凝固后就成了石膏模具。
这玩意儿好处可多了,像做带花纹的瓦盆、埙,就是咱说的泥哇呜,还有工艺品,都能用它轻松复制,规格还统一。
而且对于平板类产品,像砖瓦,用模具印坯,速度可比纯手拉坯快多了。普通社员简单培训下,就能用模具生产出合格坯体,也能解放老师傅们的力气。”
赵全程老汉好奇地问:“这石膏模具真有这么好使?能成吗?”
王满银笑着说:“赵叔,这是真能成,我在山西那边见过,人家用得挺好。”
王满银又说:“还有这慢轮,咱得改进成快轮。给转盘轴心加上轴承,这轴承可以从废旧机器上拆,这样能减少摩擦,轮盘转得又快又稳,旋转惯性也长,拉坯师傅更容易‘拔高’、定型,做出来的东西更规整。”
王有财老汉点头称赞:“满银娃,你这些法子听着都靠谱,真能成的话,咱这瓦罐窑可就有盼头了。”
王满银接着说:“烧成与窑炉技术这块儿,更是关键。先说这窑炉结构得优化。
老式窑抽力不足,温度不均匀,咱得把烟囱加高、加固,这是提升抽力、让窑内热气流循环顺畅的最有效办法,用砖砌个又高又直的烟囱。
然后在窑底合理布置更多吸火孔,引导火路走向,让火在窑里多绕几个弯,走得慢一点,罐子受热就均匀了。
还有窑体保温,在窑壁外侧堆上厚厚的土层,或者砌双层砖墙,中间填上砂土,这样能加强保温,节省燃料,窑温也更稳定。”
孙德旺老汉吧嗒了两口烟袋:“满银,你说的这些,有些咱以前都没听过,不过听着确实有道理,只是改这窑的成本,怕不比建新窑低。”
“那就建个新窑,这是必要的投入,主要是人力用的多,但村里最不缺的就是人工。”王满银手一挥,气势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