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卿卿有孕的消息,如同和煦的春风,不仅温暖了沈惊鸿的小家,也吹到了蓟镇总兵府。沈惊鸿的父亲,蓟镇总兵沈惟敬,虽远在边关,得知自己即将晋升祖父,亦是老怀大慰,特意派了亲信家将,快马送来了不少北地的滋补药材和皮货,信中虽依旧是武将的粗豪语气,却难掩关切:“吾儿惊鸿,闻媳有喜,甚慰!边关无事,勿念。当好生照料卿卿,若有所需,速报予为父知晓!”
沈惊鸿的母亲沈老夫人,更是欢喜得不得了,不顾年迈,亲自从京郊的别业搬回了沈府主宅,执意要亲自照顾儿媳。她拉着苏卿卿的手,絮絮叨叨地传授着孕期注意事项和育儿经验,眼中满是慈爱。这位经历过风浪的将门夫人,如今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未出世的孙儿身上,仿佛这是沈家未来最大的希望。
沈惊鸿的小妹沈明玥,如今也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性子活泼灵动,与沉稳的兄长和嫂子截然不同。她对苏卿卿崇拜有加,不仅因为嫂子的才学,更因她敢于创办医馆、推行新学的勇气。得知嫂子有孕,沈明玥更是成了苏卿卿的小尾巴,整日围着转,好奇地询问各种问题,从医术到格物,兴趣广泛。
“嫂子,你说格物学堂也收女学生,是真的吗?”沈明玥眨着大眼睛问道,“我也想去听听,哥哥总说女子也该明理,可家里请的西席先生,讲的都是《女诫》、《列女传》,无趣得紧。”
苏卿卿温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看向一旁的沈惊鸿。沈惊鸿笑道:“自然是真的。待你嫂子身子稳些,我亲自带你去学堂看看。不过,学堂里不仅要学文,还要学算学、几何,甚至一些粗浅的机械原理,你可不能怕苦。”
“我才不怕苦!”沈明玥扬起小脸,信心满满,“哥哥能做的,我也要学!”
看着母亲、妻子和妹妹其乐融融的景象,沈惊鸿心中充满了暖意。这乱世中的温馨家庭,是他奋斗不息的重要动力。他深知,自己所要守护的,不仅是帝国的未来,更是眼前这触手可及的幸福。
边镇试点的深化与阻力
家庭的温馨并未让沈惊鸿放松对朝局和边事的关注。蓟辽军饷厘察试点在辽东那个小卫所的推行,虽然初步揭露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也如同捅了马蜂窝。被触动了利益的当地军官和与之勾结的商户开始反扑。
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对抗王象乾和朝廷派来的专员,便采取了更隐蔽的手段:散布谣言,称清查是为了加税,最终会转嫁到普通军户和商人头上;暗中威胁配合清查的基层军官和账房先生;甚至故意制造一些小的边境摩擦,夸大敌情,以此证明军费开支巨大、饷银匮乏的“合理性”。
这些情况通过秘密渠道汇总到沈惊鸿这里。他意识到,单纯的行政命令和有限的武力威慑,难以根除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必须辅以其他的手段。他与户部尚书赵世卿再次密议,提出了补充策略:
1. 分化拉拢: 建议王象乾和清查专员,对配合清查、主动交代问题的中下层军官和吏员给予一定宽恕甚至奖励,将其树立为榜样,孤立死硬分子。
2. 利益置换: 对于部分势力较大、但并非完全不可争取的当地豪强,可以承诺在厘清税制后,给予其某种程度的合法贸易优先权或参与新式矿业开发的机会,将其部分非法利益转化为合法收入,减少改革阻力。
3. 信息透明: 将清查出的、不涉及机密的部分款项流向和新增税饷的用途(如用于更换某营装备、发放欠饷等),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让底层军士和民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争取民心。
这些策略被秘密送往辽东。王象乾依计而行,果然收到了一些效果。部分原本摇摆的军官开始转向配合,基层军士对清查的抵触情绪也有所缓解。试点工作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艰难推进。沈惊鸿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要彻底扭转边镇积弊,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更强的中央权威,但至少,方向是正确的。
技术推广的挑战与机遇
“蒸汽机应用推广处”的成立,并未立刻带来遍地开花的景象。除了京西煤矿的成功案例,在其他地方的推广遇到了各种实际问题:缺乏熟练的操作和维护人员;当地工匠对这台“铁怪物”充满恐惧和排斥;煤炭供应和运输成本问题;甚至一些保守官员认为这是“夺民之利”,担心导致矿工失业引发骚乱。
面对这些挑战,沈惊鸿没有急躁。他指示推广处放缓步伐,专注于培养第一批合格的蒸汽机技师,并编写详细的操作、维护手册。同时,他选择与工部合作,首先在官方控制的、管理相对规范的矿山和大型工坊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和口碑。他还尝试设计更小型、更廉价的蒸汽机模型,希望能降低门槛。
机会总与挑战并存。南方漕运总督衙门听闻蒸汽机的神奇后,主动派人前来接洽,询问是否可能用于漕船牵引,尤其是在逆流和浅水河段。这正与沈惊鸿早先设想的“蒸汽明轮船”计划不谋而合。他立刻意识到,漕运系统庞大的需求和相对成熟的运营体系,可能是蒸汽机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最佳突破口。他亲自接见了漕运衙门的官员,详细介绍了蒸汽明轮船的构想,并承诺将“蒸汽机应用推广处”的主要研发力量向此倾斜。一个新的、可能深刻改变帝国经济命脉的项目,悄然启动。
暗处的目光
沈惊鸿在边镇、技术领域的活跃,终究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朝中反对改革的势力,以及被他触动了利益的集团,开始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这个年轻的“技术能臣”身上。弹劾他的奏疏虽然被太子压下,但各种流言蜚语却在官场中悄然传播:有的说他“借格物之名,行聚敛之实”;有的说他“结交内侍(指与太子关系密切),窥探神器”;更有人将他与苏卿卿共同推广新医学、允许女子入学等事联系起来,攻击他“败坏纲常,其心可诛”。
这些暗箭,沈惊鸿有所察觉,却无暇他顾。他知道,在政治斗争中,辩解往往是苍白的,唯有拿出更多、更硬的实绩,才能站稳脚跟。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蒸汽明轮船的设计和边镇试点经验的总结中。
夜幕降临,沈府书房内,沈惊鸿伏案工作,苏卿卿则在旁边安静地看书,不时为他添茶。沈老夫人亲自端来了夜宵,沈明玥好奇地在一旁看着哥哥绘制那些复杂的机械图纸。窗外或许风雨欲来,但窗内,这由亲情与爱情构筑的堡垒,给予了他面对一切挑战的勇气和力量。他不仅要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开辟一条新路,也要为自己所爱的家人,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