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陈志远带着一身寒气闯了进来,脸上的凝重仿佛能拧出水来。
冷风裹挟着楼道里老旧地毯的霉味扑面而来,他肩头还落着几片未化的雪,皮鞋在地板上留下湿漉漉的印子,发出“嗒、嗒”的闷响。
他将一份文件拍在李默的桌上,声音因为急促而有些嘶哑:“出事了!三个省,几乎是同一时间,都推出了所谓的‘流动儿童教育支持计划’!”纸张撞击桌面的脆响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像一声警钟。
李默的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平静地扫过文件。
指尖触到纸面时,那劣质铜版纸的粗糙感让他微微蹙眉。
上面的照片赫然是一个个喷涂着劣质油漆的集装箱,颜色斑驳,漆皮剥落处露出铁锈的暗红,名字五花八门,但形式与“萤火集装箱”如出一辙,像一群粗劣的模仿者。
照片里,孩子们蜷缩在泥泞的操场边缘,远处的集装箱门半开,像一张沉默而空洞的嘴。
“师资调度系统一塌糊涂,健康联动更是无从谈起。”陈志远的声音在颤抖,指尖用力戳着照片,“大部分集装箱建成就是巅峰,现在已经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孩子们宁愿在泥地里打滚也不愿意进去。”他喉结滚动,呼吸带着焦躁的热气,“他们在剽窃我们的心血,还把它做成了垃圾!”
李默却笑了,那笑容里没有愤怒,反而带着一丝洞悉一切的锐利。
他将文件推到一边,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沉稳的节拍——嗒、嗒、嗒,像某种隐秘的摩斯密码,安抚着空气中的躁动。
“志远,不用担心。”他的声音不大,却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像冬夜炉火边低语的暖风,“我从来不怕他们抄,就怕他们抄不像。”
模仿者众,但他们只学到了皮毛,却永远无法触及“萤火计划”真正的灵魂——那套以人为本、动态匹配的复杂系统。
“通知下去,”李默的眼神骤然变得锋利,窗外城市的霓虹在他瞳孔中折射出冷光,“立刻在官网上,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应急教育包’基础版的所有工程图纸,还有我们教师轮岗算法的基础逻辑框架。”
陈志远愣住了:“李总,这……这不是把我们的家底都送给他们了吗?”
“不。”李默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深邃的弧度,像暗夜中悄然张开的网,“我们送出去的,是他们看得懂,却用不好的东西。真正的核心,那套基于多维度数据的师生、医教、家校动态匹配模型,一串代码都不会泄露。明确告诉所有咨询者,核心匹配模型,只对我们的深度合作城市开放。”
他要的,不是杜绝模仿,而是用更高的标准,将那些劣质的模仿者彻底碾压,让所有人都看清楚,谁才是真正的标准制定者。
这盘棋,他要下一盘大的。
就在李默布下天罗地网的同时,林诗雨正在绍兴经济开发区陷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会议室里,空调的冷风吹得人皮肤发紧,像细针扎在手臂上。
对面几位管委会的负责人脸上挂着热络而虚伪的笑容,茶杯里的水早已凉透,杯壁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林总,我们对共造集团的‘教育+民工城’模式非常欣赏,希望能将这个先进的模式,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我们的高新产业园新区。”一位副主任殷切地说道,声音里带着刻意的柔和。
林诗雨微笑着点头,指尖轻轻摩挲着温热的茶杯壁,静待下文。
“当然,考虑到新区建设初期财政紧张,”副主任话锋一转,图穷匕见,“我们希望共造集团能够全资建设并承担所有前期的运营成本。林总请放心,这绝对是双赢,你们获得了市场,我们得到了发展,这可是载入史册的政绩啊!”
林诗雨心中冷笑一声。
说得天花乱坠,不过是想空手套白狼,用共造集团的真金白银,来换取他们自己的顶戴花翎。
她没有动怒,反而将手中的茶杯轻轻放下,瓷杯与玻璃桌面碰撞,发出一声清脆的“叮”响,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寂静的锁。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王主任说得对,这确实是个好机会。”她的声音清亮而坚定,像山涧溪流击石,“我们共造集团非常乐意带资入场,甚至可以追加投资。但我们也有三个小小的条件。”
她伸出三根手指,每一根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向对方的要害。
“第一,项目所需的教育用地,必须按照公益用地性质进行划拨,零地价。第二,配套的教师公寓,必须全部纳入新区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享受同等政策。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萤火计划’的所有数据接口,必须与绍兴的市政、民生、警务平台全面打通,实现数据共享。”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对方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像被冻住的塑料面具。
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温顺的承包商,林诗雨却递上了一份平等的盟约。
零地价、保障房、数据打通,每一条都触及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和管理权限。
谈判理所当然地破裂了。
离开绍兴的当天下午,一则不起眼的消息开始在几个重要的招商引资社群里悄然流传:“据悉,东莞某工业重镇已与共造集团达成初步意向,愿以‘政府出地、企业出资、共建共治’的创新模式,深度合作引入‘萤火计划’。”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还在观望的城市,瞬间感到了压力。
李默对林诗雨的雷霆手段极为赞赏,他借此机会,在内部会议上正式推出了“教育前置”的战略理念。
“从今天起,所有新签约的民工城项目,我们不再是后期补救。”李默的目光扫过所有核心成员,“我们要求,‘萤火’教学点的规划设计,必须与工地的施工图纸同步进行,同步审批,同步建设!”
他将一纸任命状交给周敏:“周敏,你带队去武汉的新项目,我要你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建房子,而是给我绘制一份《儿童成长需求地图》。”
“我要你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出项目周边三公里内,所有0到3岁的托育服务缺口,所有6到12岁的课后看护盲区,还有所有被忽视的、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支持空白点!”
这份地图,后来成为共造集团最锋利的谈判筹码。
当他们将这份精准到街道、量化到人头的需求报告摆在合作方面前时,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李默的那句话,也成了所有招商负责人心中的金科玉律:“孩子留得住,工人就留得久。这,才是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远在樟木头试点的另一位骨干小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此前,共造集团已在樟木头启动“社区治理微创新”试点,而小周正是该项目的执行负责人。
她创新地推出了“社区健康教育日”活动。
在这一天,萤火计划的老师会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组成搭档,一起走入流动儿童的家庭。
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
家长们对于“医生上门”总带着一丝抗拒和警惕,但对于“老师上门家访”,却表现出极大的欢迎和配合。
当老师笑着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尖拂过课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医护人员顺便拿出仪器为常年劳累的父母测一测血压、血糖时,那种隔阂瞬间消融了。
听诊器贴在父亲胸口的凉意,与孩子朗读课文时的清脆童声交织在一起,像一场温柔的治愈。
小周在工作笔记里写下总结:“我们总想着用专业的医疗去敲开门,却忘了,教育才是信任的唯一钥匙。”
李默看到这份报告后,大笔一挥,将“教师+医护”联合入户模式,正式写入了新版的《共造社区治理手册》,作为所有新项目落地的硬性标准。
就在共造集团的模式不断迭代、日益完善之时,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主动敲响了大门。
某国家级新区,派出了最高规格的代表团,专程飞抵总部,开出的条件优渥到令人难以置信——“十年教育托管”,承诺在新区范围内,为共造集团开放一切必要的政策绿灯。
这几乎是官方最高级别的认可。
签约仪式定在第二天上午。
然而,就在前一天深夜,林诗雨在逐字逐句核对最终协议时,瞳孔骤然一缩。
她的心跳漏了一拍,指尖微微发颤。
她在附件的一条不起眼的条款中,发现了一行小字:“……共造集团派驻教师,须接受新区教育局的统一考核与管理。”
“不行!必须叫停!”林诗雨立刻冲进李默的办公室,脚步急促,高跟鞋在深夜的走廊里敲出清脆的回响,“这是特洛伊木马!一旦接受,我们的教师编制、教学标准、人事任免权就全完了!等于把灵魂交了出去!”
李默接过协议,目光在那行字上停留了片刻。
他的脸上没有林诗雨预想中的震怒,反而异常平静。
他拿起笔,没有划掉整句话,只是在“统一考核”四个字上,轻轻画了两道横线。
然后,他在旁边写下五个字:“改为‘联合评估’。”
写完,他意犹未尽,又在句末补充了一句:“且评估委员会中,共造集团的一线教师代表,占比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十。”
第二天,在闪光灯聚焦的签约仪式上,李默在落笔签字后,抬头看向对面的新区书记,从容而诚恳地说道:“书记,感谢您的信任。但共造集团想要的,从来不是什么特权,我们只想要一个平等的,能为孩子们说话的话语权。”
那位见惯了大场面的书记,在听到这句话时,
返回公司的车上,李默的眼前,久违的系统金光微微闪烁,一行行滚烫的字幕浮现:
【主线任务3-9:建立可复制的民生服务标准,进度:95%】
【任务节点奖励:社区需求智能预测模型(基于区域人口流动与宏观经济数据)已发放!】
【系统提示:你正在让冰冷的钢筋水泥,重新拥有温度。
你正在让民生,成为城市规划真正的起点。】
几乎是同一时刻,远在京城,一份教育部内部的政策研究简报,悄然更新了最新动态。
其中一段文字被特别加粗:“……建议将部分地区探索的‘共造模式’,及其‘教育前置、多维联动’的治理理念,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参考案例,进行专题研究……”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李默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新获得的预测模型正在他脑海中飞速运转,一幅幅更加宏大的蓝图缓缓展开。
就在这时,他的私人电话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陈志远的名字。
他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没有传来喜悦的汇报,只有陈志远压抑着、却难掩急切的声音。
“李默,你现在方便吗?”
“说。”
“我刚拿到一份内部汇总数据,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那些模仿者,他们的扩散速度和规模,已经……”陈志远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词。
“……已经形成了一股我们无法再忽视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