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春分节气悄然而至。白天和夜晚的时间变得一样长,天气愈发温和,阳光金灿灿的,风也褪去了寒意,变得轻柔拂面。校园花坛里的花儿开得热闹起来,粉的桃花、白的玉兰,簇拥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周四的自然课上,张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教具——一个木制的、中间支点可以灵活移动的小天平。“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春分’。”张老师将天平放在讲台上,“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就像这个天平一样,两边是平衡的。”
她在天平两端的托盘里,各放上一个一模一样的砝码。天平左右微微晃动了几下,最终稳稳地停在了水平位置。“看,平衡了。”张老师轻轻拨动了一下天平,它晃动后又回归平衡,“自然界的很多事物,都喜欢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劳逸结合;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也需要雨水。”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张老师安排了一个小活动:两人一组,用一把尺子做“平衡木”,寻找一个支点,让尺子能水平悬空保持平衡。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尝试着,不断移动手指作为支点的位置。
季晨熙和周小雨一组。周小雨用手托着尺子中间,尺子一头沉一头翘,怎么也平衡不了。“往这边来一点!” “不对不对,再过去一点!” 两人手忙脚乱。季晨熙看着翘起的尺子,想起爸爸以前教他玩跷跷板时说过的话:“找到中间那个点,两边重量差不多,就能稳了。”
他静下心来,不再盲目移动,而是用手指细细感受尺子的重心。他让周小雨松开手,自己用一根手指顶在尺子的大概中间位置,尺子歪向一边。他极缓慢地移动手指,左一点,右一点,全神贯注地感受着指尖那细微的重量变化。终于,当他的手指移动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尺子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颤巍巍地、但最终稳稳地水平停住了!
“成功了!”周小雨惊喜地低呼。季晨熙也松了一口气,小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他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手势,看着那根平衡的尺子,心里有种奇妙的成就感。
“看,这就是平衡。”张老师走过来,赞许地点点头,“找到正确的支点,两边相互配合,就能达到稳定。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学习、玩耍、休息,安排好时间,身心才能健康。家人之间的付出和体谅,也是一种平衡,这样家才能和谐稳固。”
“平衡……”季晨熙小声重复着这个词,目光落在那个稳定的小天平上,心里仿佛被触动了一下。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家。
爸爸在远方守护着“大家”的平安,这是爸爸的“重量”。
妈妈在家里照顾他,努力工作,这是妈妈的“重量”。
而他自己,好好学习,健康长大,不让爸爸妈妈担心,这是他的“重量”。
他们三个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好像也在一个看不见的、巨大的“天平”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做好自己的事,贡献着自己的那份“重量”,共同维持着这个家的“平衡”与稳定。爸爸的暂时离开,并不是天平的倾斜,而是为了一个更重要的、更大的“平衡”——国家的安宁。想到这一点,他忽然觉得爸爸的远离有了一种庄严的意义,心里那份因为思念而产生的细微委屈,仿佛被一种理解和支持所取代。
放学回家路上,他看到路边的绿化工人正在给新栽的小树苗浇水、培土,让树苗能站稳。这景象让他想起了自然课上的天平。树苗需要根基的稳固和养分的均衡,才能向上生长。一个家,也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相互支撑,才能幸福长久。
晚上写作业时,他合理安排时间,先完成书面作业,然后休息一会儿看课外书,最后跳绳锻炼一下,感觉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他体验到了一种“时间平衡”带来的好处。
临睡前,他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天平。天平的左端,他画了一个小小的、穿着军装的身影,旁边写上“爸爸·守护大家”;右端,他画了一个温柔的女性身影和一个孩子身影,旁边写上“妈妈和我·守护小家”。天平的支点,他画了一颗红色的心。在天平下方,他工工整整地写道:
**【今天自然课,我们学了“平衡”。】_
**【天平两边一样重,才能稳。】
**【我觉得,我们家也有一个“大天平”。】
**【爸爸在外面守护国家,是重要的重量。】
**【妈妈和我在家里好好生活,也是重要的重量。】
**【我们都在自己的位置努力,家就是平衡的、稳固的。】
【爸爸,你放心,我会做好我这边的“重量”,让我们的家永远平稳!】
通过“平衡”这个概念,季晨熙对家庭、责任和成长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他不再仅仅将等待视为被动的守望,而是认识到自己也是维持家庭稳定和谐的重要一环,从而生发出一份主动的担当感。那枚“平安方向牌”贴在胸口,仿佛也化作了心中那架无形天平的校准砝码,提醒他时刻记得自己的“重量”,努力成长,为那份跨越空间的、更大的平衡,贡献自己坚实的力量。春分时节,昼夜均分,万物平衡,孩子心中的爱与责任,也在悄然生长,趋于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