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自然课,内容愈发贴近生活的肌理。周三下午,张老师带来了几包饱满的绿豆和一些浅口塑料盘,宣布了一项将持续两周的特别任务——“种子萌发观察实验”。
“同学们,”张老师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我们将分组进行实验,每天观察并记录绿豆种子在水、阳光和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如何突破种皮,长出根和芽。”她强调了“控制变量”的方法:“有的组负责光照变量,有的组负责水分变量,我们要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保持观察的耐心和记录的精确。”
季晨熙和同桌周小雨、后座的李小虎分到了一组,他们的任务是研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张老师发给他们三个相同的塑料盘,铺上湿润的纸巾。第一盘标注“适量水”,第二盘标注“缺水”,第三盘标注“过量水”。他们需要将绿豆种子均匀摆放在纸巾上,然后按要求给“适量水”组保持湿润,“缺水”组只给一次水后不再添加,“过量水”组则让种子一直浸泡在水中。
季晨熙分到了五颗绿豆,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它们,均匀地放在标注着“适量水”的盘子里的湿润纸巾上。那些绿豆小小的、硬硬的,呈现出淡雅的绿色,侧面的白色种脐像一只微小的眼睛。完成操作后,他将盘子放在窗台指定的、有柔和光照的位置。
接下来的几天,照料和观察绿豆成了季晨熙课后一项雷打不动的仪式。每天早晨到校,午休时分,下午放学后,他都会跑到窗台前,俯下身,鼻尖几乎要碰到塑料盘的边缘,仔细审视那几颗安静的小豆子。
第一天,三盘绿豆看起来并无二致。季晨熙有点着急,觉得时间过得太慢。
第二天,变化悄然发生。“适量水”盘里的绿豆,种皮似乎被内部的生命力撑得微微发亮,体积也膨大了一圈,像一个个喝饱了水的小胖子。而“缺水”盘里的绿豆,变化微乎其微,纸巾已经有些发干。“过量水”盘里的绿豆,虽然也膨胀了,但表皮看起来有些过度发白,不如“适量水”组的饱满精神。
第三天清晨,当季晨熙再次凑近观察时,心脏激动地跳了一下——“适量水”盘里,几乎每颗绿豆的种脐处都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探出了针尖般细小、洁白且倔强的胚根!那胚根努力向下探寻,仿佛在急切地寻找扎根的土壤。而“缺水”盘里的绿豆,依旧沉默,表皮甚至起了细微的褶皱。“过量水”盘里的绿豆,虽然也裂了缝,但胚根生长缓慢,个别种子周围的水显得有些浑浊。
季晨熙赶紧拿出自然课观察记录本,用工整的字迹写下:“日期:3月x日。‘适量水’组:5颗绿豆全部露白,胚根长约1毫米。‘缺水’组:无明显变化。‘过量水’组:3颗露白,胚根极短,水略浑。” 他还用彩笔,仔细画下了绿豆裂口和胚根的示意图。
此后的每一天,变化都愈发显着。“适量水”组的胚根快速生长,像无数条白色的、纤细的触手,牢牢抓住湿润的纸巾,接着,嫩黄的胚芽也从裂缝中顶出,向着光源方向微微弯曲。“缺水”组的绿豆始终蔫蔫的,毫无生气。“过量水”组的绿豆,胚根生长缓慢,部分种子甚至开始褪色,散发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闷泡气味。
季晨熙日复一日地记录着,画笔下,“适量水”组的绿豆从裂口到长出根和芽,生机勃勃;而其他两组的画面,则始终停留在初始阶段或呈现衰败迹象。他不仅记录形态,还记录自己的发现:“水分太多或太少,种子都不舒服。就像人喝水,不能一口不喝,也不能一直泡在水里。”
一周后,张老师让各小组展示记录并总结。李小虎拿着他们组的记录表,大声说:“看!我们组的实验证明了,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刚刚好才行!就跟我们吃饭一样!”
季晨熙看着自己笔下那株从“适量水”盘中顽强生长出来的、已有两三厘米高、顶着两片嫩绿子叶的绿豆苗,一个清晰而震撼的类比,如同胚芽破土般,从他心中萌发:
爸爸在远方执行任务,和我在这里上学、成长,不也像是两个并行的“实验”吗?
爸爸有他的“任务环境”,需要克服各种困难,把握好每一个“变量”——就像种子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光照才能萌发。他不能急躁,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而我,也有我的“成长环境”。我需要认真的课堂、适量的作业、充足的睡眠、愉快的玩耍,还有妈妈和王奶奶的爱——这些就是我健康成长的“最佳条件”。我不能偷懒,也不能透支,需要像那盘“适量水”的绿豆一样,在均衡的条件下稳步向上。
我们虽然处在不同的“实验盘”里,面对着不同的“变量”,但我们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那就是更好地完成任务,更好地成长。我们都在各自的时间轨道上,遵循着成长的规律,默默积蓄力量,等待“萌发”和“绽放”的那一刻。
这个认知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豁达和平静。等待,不再是单向的眺望和被动地接受时间流逝,而是变成了两条并行的、积极向上的成长轨迹。他和爸爸,是这两个同步进行的、重要“实验”中的主角。
晚上回家,他没有先玩玩具,而是坐在书桌前,翻看着自然课记录本上那些连续的图画和文字。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新的A4纸,对折。在左半边,他画了一个小小的、穿着军装的身影,旁边标注“爸爸的任务环境”,然后列出几个关键词:“安全、顺利、克服困难、等待时机”。在右半边,他画了一个坐在书桌前的小人,旁边标注“我的成长环境”,也列出关键词:“认真学习、锻炼身体、帮助家务、保持健康”。
中间,他用大大的箭头连接两边,写上:“同步成长,各自努力!”
然后,他在下面郑重地写道:
【自然课实验发现:】
【种子发芽需要恰到好处的条件。】
【太多或太少的水,都不行。】
【我和爸爸,也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着重要的‘成长实验’。】
【爸爸需要把握好他任务的每一个条件。】
【我需要把握好我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条件。】
【我们都要努力在自己的‘盘子’里,长得最好。】
【这样,等到见面的那一天,我们都能拿出最棒的‘成果’!】
写完后,他放下笔,心里充满了踏实的力量。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此刻仿佛不仅指向南方,更象征着这种“双轨并行”的成长模式——它提醒他,真正的等待,是双方在各自的位置上不懈努力,是两条成长线最终必然会有的最美交汇。
窗台上,那盘由他亲手培育的绿豆苗,在台灯下投出纤长而坚定的影子。季晨熙知道,他和爸爸的“成长实验”,都正在最好的条件下,稳步向前。静待佳期,也静待那个更好的、彼此为荣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