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芽苗菜车间的智能化升级、沙棘园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完善以及鱼塘物联网监测的稳定运行,“本味农庄”的核心生产体系完成了一轮深刻的提质增效改造。王龙飞和李静并没有沉溺于眼前的成果,他们的目光始终投向更远的未来。在确保主业根基稳固的前提下,他们开始审慎地开辟新的增长曲线。这一次,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技术含量更高、单位产值更可观、且能充分利用农庄现有资源的项目上——建设菌类种植基地,并挑战高价值的药用菌——马勃菌的大规模人工培育实验。
这个决策并非一时兴起。李静早在大学期间就接触过食用菌栽培技术,对其中蕴含的“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立体农业价值印象深刻。近期,张小梅的市场调研也显示,高端食用菌(如杏鲍菇、白玉菇、蟹味菇)及珍稀药用菌(如马勃、灵芝)的需求持续旺盛,价格坚挺,且非常适合“本味”定位的高端生鲜和养生礼品市场。更重要的是,菌类生产周期短(多数品种从接种到采收仅1-2个月),环境可控性强,可实现周年化、工厂化生产,能有效对冲大田农业的季节性和自然风险,是优化农庄产品结构、平滑现金流的理想选择。
经过几轮深入论证,王龙飞拍板:“事要一步步做,路要一步步走。菌类这个方向,值得投!咱们就先上两个4亩的标准菇棚,一个搞成熟的高端食用菌,保证快速见效;另一个,静,你牵头,大胆尝试马勃菌!就算失败,也是宝贵的经验!”
一、 选址与建棚:高标准起步
项目一经确定,立刻进入执行阶段。赵大虎和李强负责基地的基建工作。选址颇有讲究,最终定在农庄一处背风向阳、通风良好、水源便利且远离养殖区的缓坡地。这里环境安静,利于菌类生长,也便于管理。
两个各占4亩的现代化菌菇大棚迅速开建。与传统的蔬菜大棚不同,菌菇棚的要求更为严格:
* 高标环保: 采用保温隔热性能更好的新型复合材料板搭建,配备外遮阳系统和内保温层,确保棚内温湿度稳定。
* 洁净设计: 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和更衣间,棚内地面进行硬化处理,墙面光滑易于消毒,最大限度减少杂菌污染。
* 智能环控: 安装与芽苗菜车间类似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可精准调控温度、湿度、通风和二氧化碳浓度,这是菌类栽培成功的关键。
* 立体栽培: 棚内搭建多层栽培架,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与此同时,李静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技术筹备。她一方面通过农大的关系,联系上了省农科院的食用菌研究专家,寻求技术指导,并计划选派两名细心、有文化的年轻员工(包括对微生物感兴趣的小芳)去参加专业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她开始大量查阅文献,特别是关于马勃菌人工驯化栽培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准备。
二、 一号棚:高端食用菌的稳扎稳打
一号棚定位为“现金牛”项目,选择技术相对成熟、市场接受度高的杏鲍菇和白玉菇作为主打品种。李静采取“借力”策略,直接向国内知名的菌种公司采购优质、高产的商业化栽培种,并引进其相对成熟的栽培配方和养护管理方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技术风险,快速形成产能。
棚子建好的同时,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的设备也陆续到位。李静带着培训归来的员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培养基(主要成分是木屑、麸皮、玉米芯等)的配制、装袋、高温高压灭菌,然后在无菌接种箱内完成接种。一个个菌袋被整齐地码放在栽培架上,在智能系统的调控下,静静地发菌。
“菌类生产,关键是细节和卫生。”李静在第一次生产例会上强调,“温度差一度,湿度差百分之十,通风早一点晚一点,都可能前功尽弃。我们的环境控制系统是基础,但每天的巡检、记录、微调,一点都不能马虎。”
三、 二号棚:马勃菌的挑战与探索
与一号棚的“按部就班”不同,二号棚充满了探索和不确定性。马勃菌,作为一种珍稀的药用菌,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市场需求大且价格昂贵,但其人工栽培技术远未像普通食用菌那样成熟,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上,国内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李静深知其难,但她愿意迎难而上。她将二号棚定义为“农庄的科研实验室”。她的思路非常清晰:
1. 种源是关键: 她没有贸然购买商业菌种(事实上成熟的马勃栽培种极少),而是采取了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导师联系,从专业菌种保藏中心获取了几株经过初步筛选、有驯化潜力的马勃菌株。二是带领员工深入本地山林,在不同生态环境下采集野生马勃的子实体和土壤样本,希望分离、筛选出适应本地气候的优良菌株。
2. 模拟原生环境: 马勃菌与树木(特别是松树、栎树)有共生关系(菌根菌),完全模拟其野生环境极其困难。李静设计的方案是,尝试不同的培养基配方,除了常规的基质外,特意添加了不同比例的松木屑、栎木屑、腐殖土,甚至尝试利用农庄修剪下来的沙棘枝条粉碎后作为基质的一部分,观察哪种配方最利于马勃菌丝的生长和原基的形成。
3. 环境参数摸索: 马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李静为二号棚设定了多个不同的温湿度、光照梯度试验区,详细记录不同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形态等数据,试图摸索出最佳的生长模型。
4. 漫长等待与精细观察: 马勃的生长周期比普通蘑菇长得多,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久。李静要求负责二号棚的员工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天记录数据,及时发现问题。
“这个棚,短期不要想着赚钱,”王龙飞在视察二号棚时,对负责的员工说,“静丫头是在为咱们农庄的未来挖一口深井,是在积累别人没有的技术。就算这次不成,积累下的数据和经验,也是无价之宝。你们是在做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四、 新的希望与持续的耕耘
当一号棚的杏鲍菇菌袋上率先冒出密密麻麻、洁白喜人的菇蕾时,整个团队都兴奋不已。这意味着第一个菌菇棚即将获得回报。而当二号棚里,在添加了松木屑的培养基上,显微镜下观察到马勃菌丝旺盛生长时,李静更是激动得几乎落泪。这微小的一步,意味着挑战珍稀菌类人工栽培的大门,被撬开了一道缝隙。
两个4亩的菌菇基地,如同“本味农庄”这棵大树上生发出的新枝。一号棚承载着现实的收益期望,二号棚则孕育着未来的技术优势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梦想。王龙飞和李静知道,菌类项目的加入,使农庄的产业生态更加丰富和立体,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事情,正按照他们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向前推进。田野里,是沙棘的红、高粱的黄;大棚内,是芽苗菜的绿、菌菇的白……“本味农庄”的版图上,色彩愈发缤纷,充满了无限生机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