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忙碌刚告一段落,新大棚的钢架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育苗床上一片嫩绿,沙棘园和枣园的套种野菜也冒了头。王龙飞和李强正盘算着下一茬蔬菜的种植计划和深加工产品的推广,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悄然浮出水面。
后院那座简易鸡舍里,热闹的“咕咕”声比往年稀疏了不少。
“飞哥,”李强喂鸡时皱起了眉头,扒拉着食槽里的玉米粒,“这帮老伙计…咋不太对劲啊?食量没减,可这蛋…一天比一天少!你看!”
王龙飞走过去,蹲下身看了看。鸡舍里,那群他们一手养大、立下“移动肥田”和“下蛋功臣”汗马功劳的母鸡们,毛色确实不如往年鲜亮,精神头也有些蔫,产蛋窝里冷冷清清,只有零星几个蛋。
“正常。”王龙飞叹了口气,抓了一把食撒进去,“这批鸡,养了快两年了,高峰期过了。产蛋率下降,是自然规律。往后,只会越来越少,吃料却一点不少。”
李强愣了一下,脸色垮了下来:“那…那咋办?白养着?光吃不下蛋,这…这可是纯亏啊!一天得多少粮食呢!”
这批鸡,是他们当初为了“循环农业”试验,一咬牙买回来的。从毛茸茸的小鸡雏,到满地跑着捉虫肥田,再到下蛋卖钱,确实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时过境迁,如今鲜蛋生意稳定,新孵的小鸡苗已经开始接班,这些“元老”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能白养。”王龙飞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目光扫过那些依旧在悠闲啄食的母鸡,眼神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但更多的是农人特有的务实,“产蛋率低于五成,养着就是亏本。得处理了。”
“处理?”李强眨眨眼,“卖…卖肉鸡?可…这都是老母鸡了,肉柴,卖不上价啊!”
“嗯。”王龙飞点头,“肉是不如肉鸡嫩,但炖汤香。关键是…怎么卖才能少亏点,甚至赚点。”
两人蹲在鸡舍外边,商量起来。
直接当肉鸡低价卖给贩子?太亏,对不起它们下的那些蛋。
自己宰了零售?费工费时,还得找销路,麻烦。
做成熟食?卤鸡、熏鸡?附加值高,但投入也大,还得试配方,风险高。
“育肥!”王龙飞最终拍板,“先集中育肥半个月!用咱自家的玉米、豆粕,再加点野菜、麦麸,成本可控。育肥后,肉质能改善点。然后,分两条路走:一部分宰杀冷藏,做真空包装的‘老母鸡’,主打炖汤滋补,价格定高一点,网上试水;另一部分,联系镇上的饭店、农家乐,整只批发,价格低点,走量。”
“真空包装老母鸡?”李强眼睛一亮,“这主意行!城里人讲究养生,老母鸡汤确实受欢迎!就是…宰杀、褪毛、包装…又得添人手添设备。”
“小批量试。”王龙飞很谨慎,“先宰十只,真空包装,挂链接试卖。看看市场反应。饭店渠道,我去谈。”
说干就干。鸡舍一角被隔出来,成了临时“育肥区”。几十只产蛋率下降的老母鸡被单独圈养,喂食加了营养的“月子餐”。它们似乎也感知到了命运,叫声都带了几分惶惑。
李强负责育肥和联系镇上小饭店,王龙飞则研究真空包装鸡的宰杀处理和保鲜技术,联系小型的真空包装设备租赁。
视频里,他们没有回避这个现实甚至有些残酷的决定。镜头记录了产蛋率下降的数据、育肥的过程、以及两人商量去留的纠结。
标题很直接:《功勋母鸡产蛋下降,艰难决定育肥出售。物尽其用,减少亏损。》
评论区充满了理解与不舍:
“唉…母鸡的宿命啊…有点心疼…”
“博主做得对!农业不能讲情怀!”
“老母鸡炖汤确实好!预订一只!”
“支持物尽其用!不浪费!”
“求真空包装链接!”
“黄土坡老农”发来语音,语气平静:“娃们决策对。养殖业残酷,优胜劣汰。老母鸡育肥出售是正道。注意宰前停食管理,保证肉质。真空包装需灭菌彻底,冷链运输。可尝试开发药膳鸡汤料包,提升附加值。”
第一批十只真空包装“本味老母鸡”上架试水,定价比普通肉鸡高出一大截,强调“林下散养”、“炖汤滋补”。没想到,很快售罄,反馈还不错,都说汤味浓,肉香。
饭店渠道也谈妥了两家,虽然批发价压得低,但消化了大部分存量,回了笼资金。
希望,有时不是一味地 (感情用事),而是冷静地权衡利弊,在残酷的现实中,为每一个生命找到最合适的归宿,物尽其用,减少损耗。它藏在每一次艰难的抉择里,藏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尝试里,藏在将淘汰资产转化为有效收益的智慧里。
这批老母鸡的使命,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延续。农业的循环,本就如此现实,又如此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