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飞站在新租的两亩梯田前,心里那股火烧火燎的劲头更旺了。这地,简直就是为他那点寒酸的预算和天马行空的土法量身定做的!
地势高,背风,朝阳。最关键的是,那一道近四米高、近乎垂直的土质断层,像一堵现成的、厚实无比的北墙,矗立在梯田上方,默默吸收着冬日微弱的阳光。
“这地方…太合适了!”他搓着手,嘴里呵出白气,眼里闪着光。有这堵天然厚墙,保温的事就解决了一大半!
但北方冬夜的酷寒,光靠一堵土墙还不够。他想起了“黄土坡老农”提过的“借地温”,还有网上零星看到的“储热”概念。一个更大胆、更土气的念头冒了出来——掏洞,储热。
说干就干。他抡起镐头,开始在断层底部相对松软的地方掏挖。泥土冻得梆硬,一镐下去只能留下个白点,震得虎口发麻。他生了堆小火,慢慢烤化表层的冻土,再一点点往里挖。
进度慢得像蚂蚁啃骨头。挖出来的冻土块堆在一边,很快又冻成了一坨。手上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黄豆看不懂主人在挖什么,以为在找宝贝,兴奋地跟着刨土,弄得浑身是泥。
王龙飞没理会,全部心思都在这洞上。他计划挖一连串小窑洞,互相连通,形成一个小小的地下通道网络。每个洞里,他打算放置那些从废品站淘换来的、锈迹斑斑的旧铁桶。
铁桶不好找,尺寸合适的更少。他跑遍了附近的废品收购站,比划着,挑选着,最后拉回来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旧油桶、化工桶,仔仔细细里外刷洗干净,确保没有有害残留。
挖洞、运桶、清洗…这些活比搭棚架更耗体力,也更枯燥。但他咬着牙干,每天都有进展。视频里更新着掏洞的艰辛、铁桶的安置,网友们的评论更加热烈:
“博主这是要造地下宫殿?”
“旧铁桶储热?天才啊!就是太费手了…”
“注意安全啊!土洞别挖塌了!”
“期待效果!这要是成了,绝对是低成本大棚供暖经典案例!”
“黄土坡老农”也发来长语音,语气带着赞许和更具体的指点:“娃有想法!洞别挖太大,容易塌!铁桶摆好,用泥巴把桶和洞壁之间的缝隙填死,泥巴蓄热好!桶和桶之间用细铁管连起来,水能循环热得匀!”
王龙飞依言而行。铁桶一个个安置进挖好的土洞里,用和好的泥巴仔细封填缝隙。又找来了几根细铁管和一个旧的小水泵,笨拙地按照指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简陋的循环系统。
最后,他在棚内靠近土墙的地方,用旧砖头砌了一个极其简易的炉灶,烟道小心地通向棚外。循环水管从这里经过,加热后的水可以流入地下连通的铁桶网络。
所有铁桶的外露部分和循环管道,他都小心翼翼地用厚厚一层泥巴包裹起来,像给它们穿上了保暖的泥衣,既能防止热量过快散失,也能保护铁桶减缓锈蚀。
当最后一个铁桶被泥巴覆盖妥当,整个系统简陋地连接完成时,王龙飞站在棚内,看着这座融合了天然地势、废旧铁桶、泥巴和手工管道的地下“储热库”,心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忐忑。
这玩意儿,理论上能行吗?晚上烧一把火,热水在铁桶里循环,泥巴缓慢释放热量,能抵得过北方冬夜的严寒吗?
他没有把握。这完全是一次基于碎片化知识和自身理解的野路子尝试,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但看着那堵厚实的天然土墙,看着地上凸起的、包裹着泥巴的管道痕迹,闻着空气中泥土和铁锈混合的气息,他心里又有一股莫名的信心。
这法子土得掉渣,几乎没花什么钱,全凭力气和巧思。如果成了,就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可以复制的过冬方案。
他点燃了炉灶里的第一把柴火。火焰跳跃着,舔舐着水管,发出轻微的噼啪声。他蹲在旁边,感受着那一点点逐渐传来的、微弱的暖意。
希望,就像这初生的火苗,虽然微弱,但确确实实地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