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完订单回到村里,日头已经升高。王龙飞顾不上歇口气,先快步走进院子,蹲在那片新垦的土地前,目光急切地搜寻着。
有了!
在一片深褐色的湿润土壤上,竟然已经零星冒出了些极细微的绿点!是生菜和油菜的种子发芽了!那些细弱的、几乎透明的绿色茎秆顶着两片小小的子叶,怯生生地探出头,脆弱得仿佛一口气就能吹倒,却又顽强地宣告着生命的开始。
他心头一喜,忍不住用手指极轻地碰了碰那柔嫩的绿意。但随即,他的目光扫过旁边的几畦地——西红柿、黄瓜、豆角…那些他点了坑、埋下稍大颗粒种子的地方,泥土依旧平静,没有任何破土的迹象。
他皱了皱眉,想起种子包装背后的说明,不同种子发芽时间确实有快有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压下那点焦躁,告诉自己得耐心等。
浇水的时候,他更加小心翼翼,用大塑料瓶自己制作的洒水壶举得更高,让水丝更细软地洒下,生怕冲垮了那些刚冒头的娇嫩新绿。
午后,他翻出前几天在河滩采收的其他野菜种子。有些是本地常见但外面不太认识的品种,比如叶片带点紫边的“灰灰菜”,还有开着黄色小花的“婆婆丁”嫩叶。他之前上网查过,确认无毒,但具体怎么吃,网上说法五花八门。
他决定自己试试。
摘了些灰灰菜的嫩尖,按照网上一个看起来比较靠谱的教程,先用开水焯烫去掉可能的涩味,然后捞出挤干水分,凉拌。又掐了一把婆婆丁的叶子,洗净,学着另一个视频里的做法,打了个鸡蛋,一起煮了碗简易的野菜蛋花汤。
晚饭桌上,除了固定的面条,多了这两道“试验品”。
他先尝了凉拌灰灰菜。入口微涩,但焯烫过后涩味很淡,嚼几下后,反而透出一种独特的清香味,口感比普通蔬菜粗糙些,但别有风味。婆婆丁蛋花汤则带着淡淡的苦味,回味却有点甘,鸡蛋的鲜滑中和了野菜的粗粝。
味道说不上多么惊艳,但绝对新鲜、独特。他慢慢吃着,脑子里琢磨开来:这些本地人才认、外面不常见的野菜,是不是也能成为特色?面馆老板会不会感兴趣?城里人吃个新鲜劲儿?
吃完饭,他照例打开电脑。先把今天观察到的新芽破土和尚未发芽的情况简单记录了一下。然后,他将傍晚尝试烹饪那两种本地野菜的过程,用手机勉强拍了些片段——洗菜、焯水、搅拌、煮汤,画面依旧简单甚至粗糙。
剪辑时,他加上了文字:“本地野菜尝试:灰灰菜凉拌,婆婆丁煮汤。味道有点特别,有人认识吗?”
上传视频后,他看着屏幕上那碗其貌不扬的野菜汤,心里想着的却是河滩地里那些尚未被完全发掘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可能。
院里的新绿和碗里的野菜,都指向一个同样需要耐心和摸索才能成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