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侍郎田子明,秦王殿下的大舅哥。”
“呵呵....”
宋高崇嘴角手指轻点舆图,“孤先前说服父皇,如今人家可是钦差大人,巡察吏治、赈济灾荒...”
“那地方盘根错节,豪绅泛滥,本就是个大染缸,”顿了顿,“孤早早有了密信,只怕田子明此刻已同流合污了吧。”
“殿下,若田子明恪守本心...”
“哼、恪守本心?那又如何!”
宋高崇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之色。
“若他识相,一切都好,若不识相,要是父皇得知在其下塌处发现金银美女,外公猜父皇会不会信他清白?”
阮伯贤老脸抖了抖,手捋着胡须不语沉思起来。
太子此法是妙计吗?不是,最普通的栽赃不过了...
但是,往往让人致命的算计,所采用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小计。
此计放在普通人身上无所谓,但放在皇上任命的钦差身上,试想一下,皇上信与不信,那这个人只怕也....
田子明若被问罪,矛头自然是直指秦王。
能让皇上处置秦王吗?那不重要,最终目的也是让秦王沾上脏水,名声这东西,丢了就很难回来的。
“那林安平?”
“简单不过了,”宋高崇离开桌前,来回踱了两步,“外公莫不是忘记他父亲林之远了?”
阮伯贤怔了一下,旋即笑了起来,他还真快忘记这个人了。
“罪臣之子,到时候随便安个罪名,可比秦王脏的还快...”
宋高崇笑笑不语,走回了桌子前,手指点在昭德门的标记上,“昭德门...如今宫门守将吕河..”
吕河是他暗自活动调过去的,有了吕河在,那昭德门等同无人之境。
宋高崇又点向图上几处要地,“京都城护卫司薛成贵,京都大营赵四海以及亓春足以稳住城门...”
“殿下,金吾卫...”
宋高崇闻言抬眉,看向外公阮伯贤。
“勇安侯率兵在南凉,徐世虎率兵在北关最边,稍近不过方野城,方野城守将是谁?外公也知晓吧..”
“定成侯常友成、”阮伯贤不假思索开口。
心中想着他说金吾卫,殿下为何提到边军?
疑惑也不过一瞬,跟着就明白了,看来真是自己老糊涂了。
宫中金吾卫指挥使常明威,那可是常友成的堂侄子。
“说到金吾卫,孤倒是想到一件事,”宋高崇原本舒展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当年父皇身边有一群暗卫,外公身边那位也是其中之一,就是不知这京都城内还有多少?”
“唉...”阮伯贤叹了一口气,“这个老夫早就问他多次,只因当初暗卫是一对一接触,他上司早就病死了,其他人...”
阮伯贤说着忽停,“倒也不是一对一,据他说,当年暗卫指挥使手下有一个十二人小队,倒是彼此熟悉...”
“那他可曾认识那些人?”
“这个,老夫想想...”阮伯贤捋着胡子低头来回走着,“好像,他只是偶尔见过其中一人..”
阮伯贤摇了摇头,“据他说,后来好像疑是暗卫之人,一夜就全部消失在了京都城...”
宋高崇凝眉沉思了一下,忽而一笑。
“罢了,一群暗卫不说现在还剩多少,即使活着,只怕也是一群老掉牙的棒槌了,不足为虑。”
“还不如一个兰不为来的威胁大,”宋高崇眯起双眼,“兰不为这个老阉奴,别看平日唯唯诺诺,实则不简单...”
“那...?”阮伯贤看向太子。
“这个先不议,自有人对付他,孤现在先要弄清遗诏在何处...”
遗诏,皇上遗诏,传位诏书,宋高崇眼中狠辣之色显现。
只有在父皇想更改遗诏之前拿到,便一切都结束了,他有足够信心,如今遗诏上写的是自己名字。
若那时秦王再欲图不轨,他可就要清君侧了。
“父皇咳疾日重,太医院那里... 想让父皇加重一些病情,应该不难,届时父皇难以上朝,自然就是太子监国了...”
阮伯贤目光闪烁不止,他也不曾想宋高崇做了如此多的后手,一谋连一谋,一谋不成还有一谋。
阮伯贤脊背有些发凉,若太子当了皇上,他会有好下场吗?
心中无奈一叹,一切都已没了退路。
“一切不过是先与外公说说,”宋高崇轻声开口,语气不喜不悲,“还是先处置了田子明,看看父皇的态度。”
“若对秦王毫发无损..父皇还有意偏袒的话,那就只好走最差的一步了。”
“殿下考虑很是周全,”阮伯贤恭维了一声,“若真到了那天,殿下一定要先控制住秦王与林安平!”
“那是自然...”
宋高崇起身走至厅门前,“即使那天孤败,败之前,孤也势必将此二人消失在世上...”
...
秦王府。
宋高析坐在廊檐下,身旁小案放着茶水,手中拿着刚送来的公文翻看着。
公文所写是关于去年西关灾情的事,越看他眉头便皱的越深...
西关那里的情况有些复杂,依田子明所言,官员贪墨严重,治理更是毫无作为。
百姓怨声载道,久日之下,不排除没有暴民聚起之患。
宋高析合上了公文,从椅子上起身,要尽快解决啊...
如今已开春,正是播种之节,百姓连吃的都没有。
之前赈灾的粮食呢?钱财呢?不用想,也知被地方官层层贪墨了。
竟然还敢贿赂钦差!真是胆大包天!
正欲转身去书房的宋高析,脑海中忽然想起林安平曾说过的一句话。
那日,他们从泽陵县离开回京都,路上二人坐在马车内,聊起何为官?做何官?
林安平最后说有可能的话,他想到各郡转转....
“来人,备马,去汉安侯府...”
宋高析眉头抖了抖,等不来汉安侯府的请柬,那本王只好亲自登门了。
有些事,现在也可以与林安平商议了。
对于地方治理,宋高析自始至终认为林安平最有方法。
宋高析离了秦王府,直奔西城汉安侯府。
而此刻,太子的马车正行在回城路上。